编者按: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结核病的诊疗问题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焦点。在低发病率国家,尽管结核病总体负担较低,但老年患者因免疫衰老和慢性炎症状态,常表现出症状不典型、治疗副作用增加及死亡率升高等复杂特征。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系统性研究仍较为匮乏,亟需进一步探索。本期“结核之窗”栏目中,卢水华教授团队将分享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该研究通过对荷兰某结核病专科中心2005~2021年间老年结核病患者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该群体的临床特征、炎症标志物及治疗挑战。
研究简介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65岁)的结核病(TB)发病率逐渐引起关注。尽管低发病率国家的结核病总体负担较低,但老年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独特挑战。研究表明,老年人因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和慢性低度炎症(inflammaging),其免疫反应减弱且炎症调控失衡,可能导致结核病症状不典型、治疗副作用增加及死亡率升高。此外,老年患者常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病等),进一步复杂化病情。然而,针对低发病率国家老年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炎症标志物与预后关系的系统性研究仍较为匮乏。
荷兰作为结核病低发病率国家(年发病率<10/10万),其国家结核病登记处(NTR)的数据显示,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但NTR缺乏详细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尤其是炎症标志物的分析。为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旨在揭示老年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炎症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改善该群体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5~2021年间在荷兰某结核病专科中心接受治疗的104例老年(≥65岁)结核病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微生物学确诊或临床高度怀疑且治疗8周内有效。研究收集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合并症、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方案及结局,并与NTR中老年(>65岁)和年轻(18~65岁)患者数据进行对比。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比较组间差异,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评估死亡风险因素,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可视化生存率差异。CRP水平以100 mg/mL为界值分层,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
三、结果
3.1 患者特征与临床表现
队列中患者中位年龄75岁,56%为男性,63%为欧洲裔。合并症普遍存在,34%患糖尿病,26%有慢性肺病。与NTR数据相比,该队列中粟粒性结核比例显著更高(14% vs. 5%),且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更常见(8% vs. 2%)。77%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发热,但发热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缩短(P<0.05)。
表1. 患者特征、临床数据和实验室结果
3.2 炎症标志物与免疫特征
41%的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减少,且粟粒性结核患者更为显著。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CRP呈中度正相关(r=0.52,P<0.05)。CRP>100 mg/mL的患者6个月死亡率显著高于低CRP组(33% vs. 7%;P=0.004)。
图1. 老年结核患者的炎症参数
3.3 治疗与结局
标准抗结核方案(HRZE)使用率为55%,45%因副作用或耐药调整方案。肝毒性发生率(26%)高于NTR(10%),但高剂量利福平组肝毒性较低(19% vs. 32%)。总体治疗成功率为83%,高于NTR老年组(66%),但死亡率仍达15%,显著高于年轻患者(0.7%)。CRP>100 mg/mL、MLR升高及慢性肝衰竭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四、讨论
4.1 老年结核病的独特临床模式
本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粟粒性结核比例显著高于年轻群体,可能与免疫衰老导致的全身播散风险增加有关。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的高发提示老年人群免疫屏障功能下降,需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筛查。尽管老年患者发热比例较高,但发热持续时间随年龄缩短,可能与体温调节功能衰退或免疫反应钝化相关。
4.2 炎症标志物的预后价值
CRP>100 mg/mL与死亡率显著相关,与丹麦和日本的研究一致,提示系统性炎症反应是预后的关键指标。MLR与CRP的正相关性进一步支持“免疫衰老-炎症失衡”假说: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衰老标志)与单核细胞增多(炎症标志)共同驱动不良结局。
4.3 治疗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治疗成功率较高,但药物毒性(尤其是肝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NTR数据,可能与老年患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及合并用药有关。高剂量利福平组肝毒性较低,提示个体化剂量调整或可改善安全性。此外,针对高炎症状态患者(如CRP>100 mg/mL),需探索辅助抗炎治疗的潜在价值。
4.4局限性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设计,样本量较小(n=104),且NTR数据缺乏匹配变量,可能影响结果外推性。未来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炎症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并深入探讨免疫衰老与结核病复燃的分子机制。
五、结论
在低发病率国家,老年结核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包括粟粒性结核高发、炎症标志物(如CRP)升高及死亡率显著增加。CRP>100 mg/mL是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提示系统性炎症反应在疾病进展中的核心作用。优化老年结核病管理需结合个体化治疗、炎症监测及免疫调节策略。
研究点评
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分析证实,CRP>100 mg/mL是老年结核病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死亡率:高CRP组 vs. 低CRP组:33% vs. 7%)。这一发现与丹麦、日本等国的研究结论一致,凸显了CRP在识别高危患者中的关键作用。其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的正相关性(r=0.52),进一步揭示了免疫衰老背景下“炎症失衡”(淋巴细胞减少与单核细胞激活并存)对预后的驱动机制,为CRP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CRP检测具有快速、低成本、易普及的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结核病患者的早期风险评估。研究显示,CRP升高与粟粒性结核(本研究老年患者vs. NTR同年龄段患者:14% vs. 5%)及中枢神经系统结核(8% vs. 2%)等高危表型显著相关。通过设定CRP≥100 mg/mL的阈值,可快速筛选出炎症风暴风险人群,为其争取早期重症干预的窗口期。
▌参考文献:
van Arkel C, Storms I, Kurver L, et al. Elderly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in a low-incidence country -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flammation and outcome. J Infect. 2024;89(2):106200. doi:10.1016/j.jinf.2024.106200
卢水华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医学部主任
担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候任主委,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结核病工作组成员,中国防痨协会学校与儿童结核病分会主委,上海市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荣誉主委,广东省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委,第二届国家名医获得者,上海市十佳医师,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负责人,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课题负责人,国家卫健委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多杂志副主编、编委及审稿专家
长期致力于TB的发病机制、疫苗与诊断技术开发、流行病学及新药临床试验等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明确我国大学生人群Mtb感染率和BCG保护效率;构建和组织实施“结核感染免疫诊断分层解决方案”,牵头完成我国40年来首个结核I类新药(EC)的临床试验及上市;积极探索TB防控“关口前移”新策略,建立和推广结核潜伏感染早期筛查和精准干预体系;针对当前TB防治瓶颈问题,提出的“一体化综合防控策略”为“End TB”贡献了中国原创理论和技术产品体系。主持包括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课题在内的国家、省部和市级科研项目11项,合计研究经费超7260万元。在NEJM、Lancet、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3篇,组织撰写指南与专家共识3篇,主编专著1部。相关成果获“中国防痨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多次被WHO指南引用
徐宇翔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呼吸内镜室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呼吸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理事
深圳市抗癌协会肺结节专委会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介入成员
擅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尤其是肺结节、气道结核、胸膜疾病等疾病支气管镜及内科胸腔镜的介入诊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