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发达,要么死:新加坡经济繁荣背后的地缘危局

如果有一天中美真翻了脸,那新加坡这个华人国家会怎么选?

新加坡的一家知名智库去年发布了一个报告,其中就包含这个问题,2024年的调查结果是,61.5%的新加坡人选择了美国。

图片

图片

在东盟国家里,只有两个国家比新加坡更亲美,一个是菲律宾,一个是越南,分别有83.3%和79%的人选择了美国。

小菲和小越亲美是正常的,但新加坡这么选让很多人吃惊。其实关注国际新闻的朋友都知道,新加坡是一贯亲美,时不时还会给中国上上眼药,以至于国内很多人说新加坡是个叛徒、汉奸国家。

其实没必要,因为人家早就完成了对华切割,现在是完全独立的国家。另外新加坡亲美是必然选择,因为这个国家太特殊了,它所作的一切,包括所有的经济政策,全都只为一件事,那就是生存。

别的国家活下来之后,就会大力发展经济过上好日子,新加坡正相反,它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国家活下来。

我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地缘政治,跟大家聊聊新加坡的国家经济,以及为什么它在外交上亲近美国,又为何必然会在未来靠近东大。



当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后,荷兰迅速夺回了东南亚的殖民地,并重新掌控了东方贸易。

图片

此时的英国为了与荷兰竞争,必须找一个港口来突破荷兰殖民地的封锁,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盯上了一个叫淡马锡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新加坡,此地本属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英国人折腾了5年时间之后,终于在1823年将其彻底拿下。

图片

带英的三观是真的变态,但在眼光方面,它绝对带派。根据联合国的数据,马六甲海峡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其贸易量占海运总量的28%。而扼守这条海峡的新加坡,就相当于住在了摇钱树上,新加坡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抓机会的能力自然重要,但归根到底,所有机会都是这条海峡带来的。

但新加坡真正的起飞,还要等到1960年之后。



二战后,美苏开始拆解英法的殖民体系,李光耀也受到了独立浪潮的感染,在1950年回到新加坡后,就成立了人民行动党,开始和英国对着干。

当时带英已经萎了,根本架不住美苏这么拱火,最后只能任由各殖民地折腾。

于是新加坡在1959年实现了自治,李光耀成为首任总理。

到了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沙巴、沙捞越一起,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

但自治后,李光耀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高达13%的失业率。

当时的新加坡严重依赖转口贸易,也就是把A国的货转手卖给B国,自己赚个差价,这项业务占GDP的9成。

要命的是,二战后新加坡迎来了人口爆炸,从1947-1957 年,新加坡人口从 94 万增至 144 万,年均增长率 4.5%,但国内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

李光耀的解决思路是工业化,而采用的方法是当时流行的“进口替代”。

所谓“进口替代”,就是尽量在国内生产所需的工业品,比如纺织品、钢材、加工食品等等,以减少对外国工业品的依赖,轻重工业都有,销售市场就是马来西亚。

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新加坡陆续实施了三大举措。

第一是引外资。

新加坡穷啊,只能借助外资的力量来发展制造业。比如1961年开办的飞利浦收音机组装厂,1962年开办的大众钢铁厂等等。

第2个举措是大搞基建,于是新加坡开始建设电力、港口等配套设施,并建设了裕廊工业园区。

第3个举措是盖住宅,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

因为人口爆炸,当1959年自治时,40%的人住在贫民窟里,大家都知道,有恒产者才有恒心,工人活着没盼头,那必然闹事,所以这些无房工人经常罢工,平均一年就有50多次,如不解决住房问题,工业化是搞不起来的。

于是从1960年起,新加坡开始修建公共住宅,盖房的钱来则来自于1955年开始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也就是让居民拿出部分收入来强制储蓄,以解决医疗、养老和住房需求。

图片

引外资、搞基建、公积金建房,这三大套路大家熟不熟?中国改开后的一系列动作,都有新加坡的影子,所以新加坡被很多人称为是中国的老师。

但还没过几天好日子,这位教师爷就摊上大事了,从此彻底改变了国运。



当1963年合并之后,新马两家的关系就在不断恶化。李光耀希望不同民族能一起分享权力,所以他的政党经常跑到马来人这边搞串联。

马来族一看就火了,他们认为,马来西亚必须是马来人的国家。当时的大马总理东姑也不是一般炮,他认为新加坡是心腹大患,必须立刻下手。

图片                                              东姑

这是因为新加坡当时已经有130万华人了,再加上其他马来华人,就达到了400万人左右,而当时马来人一共才430万,双方旗鼓相当。如果任由李光耀折腾,那鹿死谁手未可知。

那为什么新加坡有这么多华人呢?

因为优秀。

当1823年转口贸易开张之后,新加坡就开始吸引移民。不久英国人就发现,华人那是真能干,当时有一个叫约翰·克劳福德的英国官员,他就说:“就勤劳、技术和生产力来说,一个华人的价值,至少顶2个印度人或4个马来人。”

图片
                                        约翰·克劳福德

这,就是口碑。

因此英国人开始大力招揽华人移民,这才有了上百万华人。

最终马来政府摊牌了,在1965年8月9日对李光耀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新加坡必须在24小时之内脱离马来西亚。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马来人是不是傻,这么个宝地说放就放了?

人家一点也不傻,用李光耀的原话就是:“他们盘算着我们会吃回头草,并接受他们开出的条件。”

什么条件?新加坡放弃各种自治权。比如取消所有华文教育,一律改成马来语教学,将60%的税收上缴中央等等。

真要答应了,那坡县华人就跟现在的大马华人一样,将成为二等公民,永无出头之日。

马来人判断李光耀迟早会低头,因为连淡水都需要马来西亚供应,独立后新加坡还怎么活?

李光耀也知道前途未卜,所以当他在电视台宣布独立时,这位硬汉当着镜头痛哭流涕。但李光耀是个非常尿性的人,于是他立刻转变思路,连出了经济和军事两张牌,来挽救新加坡。

这第一个就是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既然马来西亚不买我的货,那就用海外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

于是在1967年,新加坡颁布了《经济扩展法》,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来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具,尤其是电子组装。

要说新加坡也是命好,正赶上西方开始转移中低端产业。李光耀一看眼都直了,于是亲自下场拉投资,他甚至对英国人承诺,假如你们不能在8年内拿到至少3倍投资的利润,我愿意按票面价值,外加6%的钱购回你们的股份。

因为纪律性强,社会组织度高,儒家文化天生就适合搞工业化,从1966年到1973年,新加坡GDP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经济一片大好。

但对新加坡来说,经济从来都只是次要矛盾,这个小国最要命的问题一直都国家安全。

新加坡从独立那天起,就一直受到外部威胁,因为它在两个方面就被完全孤立了,一个是地缘,一个是种族。

从地缘上来看,新加坡一下子陷入了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一个马来西亚,一个是印尼。

图片

马来西亚自不必说,对新加坡是念念不忘,但对新加坡威胁更大的是印尼。这是因为印尼一直有一个大国梦,学名叫“大印尼主义”,这些人认为,自古以来,马来西亚就是印尼的一部分,其中就包括新加坡。

很不幸,印尼国父苏加诺就信这个,所以当1963年马来联邦成立后,苏加诺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英国人在霍霍自己,于是他立刻采取行动,通过军事渗透甚至恐袭的方式,来打击大马和新加坡。

比如在1965年3月,印尼特种部队策划了麦唐纳大厦爆炸案,共造成 3 死 33 伤。印尼甚至一度想通过军事行动,直接做掉李光耀。

除了地缘,种族上的孤立让新加坡雪上加霜。

1965年之后,东南亚国家开始集体反共,而新加坡是个华人国家,因此印马两国害怕新加坡成为中国的代理人,又担心新加坡和自家华人联动,因此越发敌视新加坡。

这就是独立后李光耀所面对的局面。而新加坡的外部威胁从来就不是全球性大国,而是邻国。最要命的是,这种威胁从未消失,一直延续到现在,只是被新加坡强大的经济影响力给掩盖了,但实际上这种潜在威胁变得更大了,因为新加坡生育率低,双方的人口差距已经扩大到了55倍。

所以除了转向出口,李光耀的第二张牌就是引英美入局,以震慑邻国。

当时带英在新加坡有上万驻军。李光耀认为只要有英军在,大马和印尼谁也不敢造次。

但算他点背,带英没钱了,于是在1968年宣布将从东南亚全部撤出。这让李光耀心急如焚,于是他赶紧想了两个招,第一是请求英军慢点撤,给自己一点缓冲时间。

第二就是找下家。正巧越战爆发后,美国开始介入东南亚,于是李光耀立刻和美国搭上了线,双方在1969 年签署了《军事后勤协议》,规定美军可以使用新加坡的港口和机场。

1971年,1.2万英军主力撤离了新加坡,但通过和英国签署《五国联防协议》,新加坡硬生生留下了2000名英军。

同年,美国企业号航母首次停靠新加坡,这标志着美军开始介入新加坡的防务,英美完成了交接。

新加坡自己也没闲着,开始玩命买军火建军队。到了1971年,新加坡就组建了17个营1.6万人的军队,再加14个营的预备役,飞机、坦克、军舰一应俱全,军费占财政的比重高达15%。

在经济上依赖西方资本和市场,在军事上依赖英美的保护,这就是新加坡亲西方的深层原因。

为了能更好地融入西方,新加坡尽量淡化自己的华人背景,比如用英语教学,削弱汉语地位,加入反共阵营等等,尽可能与中国做切割。

但为了避免沦为殖民地,新加坡也防着英美,于是它与其他大国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过去是苏联,现在是东大,希望用他们来制衡美国。

这就是新加坡的地缘总战略:先用大国压制邻国,再用大国制衡大国。



不过,随着工资的不断提升,到了70年代末,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玩不转了。这时李光耀就急了,因为他认为新加坡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维持一个强大的武装力量,以维护国家主权,而维持一支强大的武装需要雄厚的财力,所以新加坡必须立刻转型。

于是从1979年起,新加坡开始淘汰落后产能,并集中力量发展四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是电子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

为了发展电子制造,新加坡引进了希捷、IBM、昆腾等多家美国巨头,开始生产磁盘驱动器和硬盘。到了1985年,电子制造就成了新加坡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此外,新加坡还看上了芯片,于是引进了德州仪器、美国国家半导体、美国应用材料等企业,涉及晶圆生产、封装和检测设备等多个环节。

新加坡还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了另一大特色产业,那就是炼油,或者叫化工能源。

新加坡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命?主要就是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马六甲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LNG)的运输量,分别占全球海运总量的30%和25%。

所以新加坡是先天炼油圣体,唯一的问题就是缺地。

于是从1983年起,新加坡开始疯狂填海,最终填出来一个32平方公里的工业区,然后陆续引入了埃克森美孚、雪铁龙、壳牌等能源与化工巨头。炼完油之后再把成品卖给亚太国家,比如土澳,如今新加坡是全球主要的炼油中心之一。

可能大家也发现了,新加坡吸引的这些外资里,美企占很大一部分。从1980到1989年,美资占新加坡外国投资的比重,一直在 35%-50%之间。通过经济绑定,美新两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毕竟你大漂亮这么多投资都在我这,不可能眼瞅着别人搞我吧。

也正是靠着美国,新加坡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了四小龙之一。而电子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精密机械这4大优势产业,新加坡一直保持到现在。



虽然产业成功升级,但新加坡还是很焦虑,因为制造业太卷了,鉴于自己的小体格子,如果硬刚日本和其他3小龙,那风险非常大,一旦翻车就会重创国民经济,最终威胁到国家生存。

这个担忧是对的,比如90年代台湾半导体崛起之后,就冲击了新加坡的芯片产业。

所以新加坡必须找一个别人都学不会的绝招,来做为经济的基本盘。

于是新加坡甩出来一个王炸,那就是发展总部经济。

李光耀曾说过,一个小国能否生存,关键在于能否把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现状,与国际体系链接在一起。

什么是新加坡的政治和经济现状?那就是通过经济增长,来维持政治上的独立性。

什么是国际体系,那就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尤其是资本的全球化,而全球资本的主要流向是从西向东。

那么二者如何链接?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贸易枢纽,远东最重要的交通中心,地缘上的优势,让新加坡成了西方资本进入亚太的前沿阵地,也就成了其亚太总部所在地的绝佳选择。

这样一来,西方资本提高了效率,而新加坡得到了发展机会,提高了国际地位,以维持政治上的独立。

于是新加坡在80年代开始大力扶持两大产业,一个是金融,比如银行、保险、外汇。

一个是商业服务,比如律师、会计、物流。

除了扶持产业,新加坡还努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改善营商环境,比如降低税率、打击腐败等等,都是为了给跨国企业做配套。

总部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根据彭博智库的统计,截止到2021年,已经有4200家跨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同年香港是1457 家,上海是831家。

而总部经济占新加坡GDP的比重,在 25%-30%之间,可谓是新加坡经济的定海神针。

批发贸易、总部经济、先进制造,这就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产业,从9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三大支柱归功于新加坡的两大优势,第一是地理位置,第二是高效率。

高效率是新加坡的最终生存之道。早在1968年,李光耀就在电视讲话中指出:“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必须依靠纪律、效率和组织力才能在东南亚立足。”

我一直认为,新加坡就是小国的天花板,因为只有成为天花板,它才能活下去,所以必须高效、廉洁、公正。

而对生存的焦虑和未知的恐惧,让新加坡成了一个如履薄冰的孩子,每走一步前都要思虑再三,因为他的身后没有大人能托自己一把,一旦迈出去,就再无回头路了,所以只能在大国间玩横跳,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2003年接受英媒采访时,李光耀曾有些悲观地表示:“新加坡能否在 100 年后继续存在?我不确定。美国、中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 100 年后仍会存在,但新加坡直到近代才成为一个国家。”

这句话的背后,是新加坡恶劣的地缘环境。

反观香港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就像一个被惯坏了孩子,肆意发展房地产和金融,最终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全体华人的窘境背后,是过去300年中国制海权的丧失,因此无法对海外族群提供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只能任由其自生自灭。

而如今,随着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造船业的崛起,我们正在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强国转变,所以如今没有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再敢打华人的主意。

但中国的崛起,也改变了新加坡赖以生存的国际秩序,比如一带一路让资本开始由东向西流动,先进制造东移,新兴港口崛起等等,这都让新加坡感到焦虑,因此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新加坡的警惕,甚至是对抗,比如双方在洋山港和瓜达尔港建设中的博弈。

这没关系,因为新加坡的地缘和生存环境,决定了谁掌握海权,它就会倒向谁,所以现在是美国,等东大拿到海权后,新加坡自己就会变的,因为这个国家没得选。

(看到这了,点个赞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