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国内需求深度变革,医疗健康行业需从供给逻辑出发,主动适应健康消费升级趋势,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型。
2.然而,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仍然以「以疾病为中心」,服务结构高度依赖医院、医生和疾病的链条,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3.为此,未来医疗服务模式需具备主动健康管理、数字平台作为服务枢纽、多元主体协作共建生态系统和价值导向转型等四大核心特征。
4.当前,政策引导、技术推动和市场倒逼等三大力量正在强力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变革。
5.未来谁能顺应内需时代的浪潮,谁就能引领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格局。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美国发起的关税贸易战,正在快速推动我国内需深度变革,医疗健康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见《关税战再升级,医疗行业或受波及!如何化解风险?》)
提升内需的关键,在于服务模式的重构与创新。笔者认为,医疗健康行业需从供给逻辑出发,主动适应健康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型,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需主导时代正在到来
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和美国持续贸易壁垒压力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经济正经历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多个重大战略文件已将「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升消费」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抓手。
内需的本质,是激发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而「消费」的内涵,也正在从「产品购买」逐步向「服务体验」转变。从制造导向型社会迈向服务导向型社会,必然要求各大支柱行业重构服务逻辑与价值交付方式。
提升医疗健康行业的服务能力与消费吸引力,已成为推动内需增长的关键路径。而这一切,必须以服务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为前提。
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滞后
「供需矛盾」如何解决?
当前,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仍然以「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逻辑为主,行业结构高度依赖医院、医生和疾病的链条。居民必须等到生病之后,才会进入这个服务体系。而在此之前的「预防」「早筛」「健康管理」等环节,资源投入严重不足,服务供给薄弱。
这种服务结构的滞后,带来了三方面的深层次供需矛盾:
1. 健康需求升级与服务能力不匹配: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慢性病负担加重和全民健康意识觉醒,民众越来越关注「未病先防」和「慢病管理」,而非仅在发病后就医。但当前医疗体系在这些环节尚有许多不足。
2. 支付机制与健康消费不协调:
医保仍以诊疗项目为核心,商业保险多以疾病报销为导向,健康服务的价值未被「货币化」,导致企业缺乏动力提供系统性、连续性服务。
3. 服务体验与消费心理错位:
消费者日益注重个性化、主动性和服务体验,而传统医疗仍以机构、流程、排队、单次诊疗为主,缺乏用户视角与持续互动。
这三大错位导致医疗健康行业的服务结构与现代消费特征不适配,无法有效承接「健康消费」的新需求。由此可见,提升内需的关键,是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系统性转型。
内需时代医疗服务亟需重构
新模式应具备四大核心特征
若要释放内需潜力,医疗健康服务必须从「以治疗为核心」的被动体系,转向「以健康为核心」的主动体系。服务逻辑应围绕「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展开,而非「医院的专业科室分工」。
未来新型服务模式应具备以下四大核心特征:
1. 主动健康管理成为主流: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支撑,构建以「人」为单位的健康管理账户。提供覆盖早筛、预防、干预、治疗、康复、心理支持、营养指导等一体化服务,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管理。
2. 数字平台作为服务枢纽:
互联网医院、健康App、可穿戴设备、AI问诊、数字健康档案将构成服务交付主战场,使得医疗服务从「点状医院场景」向「网络化健康场景」演进。
3. 多元主体协作共建生态系统:
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公司、商业保险、第三方检测、药店、康复中心等形成合作网络,共同构建面向用户健康目标的服务生态系统,而非各自为战。
4. 价值导向转型:以健康结果为核心指标
未来的服务评价将以健康结局、用户满意度、疾病控制率、行为改善率等为核心指标,逐步取代「服务次数」「费用总额」「药品销售」等旧评价标准。
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要变革
关键得抓住这三大驱动力
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变革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在内外部力量叠加下的系统性重构。当前,主要有三大力量正在强力推动这一转型:
1. 政策引导:顶层设计倒逼改革
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正在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型。DRG、DIP、家庭医生签约、分级诊疗、医保控费等一系列政策正在引导医院脱离「以量取胜」的路径,转向「以质取胜」的方向。同时,国家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创新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健康管理、康复照护、慢病干预等领域。
2. 技术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医疗服务场景。AI问诊、智能随访、远程监测、健康云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健康服务突破时间、空间与人员限制,具备规模化、个性化、持续化能力,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可能。
3. 市场倒逼:消费偏好重构行业逻辑
新时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治好就行」,他们需要的是舒适、便捷、个性、预防、指导、关爱、随访等复合型服务体验。
谁能率先满足这种消费新趋势,谁就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传统医院若不能调整服务逻辑,将被边缘化。
变革已经发生
变革已经在多个市场层面上开始试水和推进:
1.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加速布局:
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微医等通过「健康商城+在线问诊+保险+随访」打造用户闭环,构建全周期健康生态。
2. 保险公司向「保险+服务」转型:
如平安健康险、众安保险等推出「管理型保险」,围绕健康风险提供服务包、干预计划和健康奖励,实现从「事后报销」到「事前干预」的转型。在我国,推动真正意义上商业医疗保险拥有巨大机会,甚至是推动消费医疗的核心要素。
3. 医疗机构推进「医院+健康管理」战略:
部分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机构增设健康管理中心、营养门诊、心理门诊、康复中心等非传统科室,满足居民综合性健康需求。
4. 新型健康消费场景不断涌现:
体重管理、抗衰老、睡眠优化、心理咨询、亚健康调理、慢病教练等新兴服务形式受到青睐,为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把握内需战略机遇
引领医疗服务未来
从全球经验看,发达国家早已从「治病医疗」走向「健康社会」发展模式。在美国,「价值医疗」成为主导路径;在日本,「预防先行」构建起完善的健康档案和社区干预体系;在法国,「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整合体已深入医保制度。
中国的医疗健康服务变革,应以「全民健康目标」为牵引,系统化设计制度框架、激励机制与服务供给方式:
从「以病为本」走向「以人群为本」;
从「项目报销」走向「整体健康绩效支付」;
从「机构竞争」走向「跨界合作」;
从「点服务」走向「全过程陪伴」。
医疗健康行业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服务逻辑大洗牌之中。提升内需,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系统的再组织。而医疗健康行业的服务模式变革,将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健康获得感与国家人口红利的延续。服务模式一旦成功转型,将释放出巨大的健康消费潜力。
未来的市场属于那些敢于重构价值路径、敢于颠覆服务范式、敢于对接消费本质的创新者。服务模式的转型,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项」。
医疗健康行业,正站在历史的分水岭。谁能顺应内需时代的浪潮,谁就能引领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格局。
扫码与健康界畅聊政策解读及2025行业机会!
给您的事业添加一位有价值的密友!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