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关税累计145%!接下来是否会“药价惊人”?谁将成为医药版图的幸存者?

导语

2025年4月7日以来,亚太股市陷入一片恐慌。4月11日,亚太股市普遍下跌,日经225指数跌1.86%,韩国综合指数跌1.35%,澳大利亚标普200指数跌1.57%。港股医药板块暴跌近15%,恒生医药ETF盘中甚至触及跌停,最终收市仍下跌9.98%。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全球基准关税10%,外加针对特定国家的“互惠”报复性关税:欧洲20%、中国34%、越南46%、加拿大和墨西哥25%。4月11日凌晨,白宫对美媒CNBC澄清称,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名义对中国实施的关税税率为125%,但这并不包括今年2月初和3月初美国以芬太尼危机为由,对中国两度加征的共计20%关税。因此在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中,美国对中国所有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累计税率,至此已经达到145%。


尽管白宫发言人随后确认药品暂时未被列入新关税清单,但市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充满担忧。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这一轮关税政策对医药产业链的影响复杂且多变,未来仍存在诸多变数。此外,美国前财长耶伦批评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是“最严重的自我伤害”,指出在美国经济本应向好之际,此举导致衰退风险上升


美国关税政策背后的深意

01

特朗普为何放过制药业?


特朗普政府此次关税政策虽然看似严厉,却特意为制药业“开了绿灯”。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


  • 产业转移的战略考量

白宫明确表示,豁免药品关税是为了给制药企业更多时间将生产从海外迁回美国。早在2025年2月,特朗普就在一次闭门会议上警告制药公司:“如果你们不把生产搬回美国,就要缴纳巨税。”参会者包括礼来、默克和辉瑞等跨国药企的CEO。


  • 避免药价上涨与短缺风险

美国医药行业对进口依赖度极高,2023年进口药品价值超过1760亿美元,其中60亿美元来自中国(包括抗生素)。一旦加征关税,可能导致药品价格上涨或关键仿制药短缺,进而引发社会不满。据行业数据提供商Clarivate统计,中国和印度供应了全球几乎所有布洛芬和环丙沙星的活性成分。


02

特朗普的“阳谋”:推动产业回流


特朗普希望通过加税促使制药企业将生产迁回美国,以实现其扩大制造业和增强供应链韧性的目标。然而,这种策略可能适得其反。德国私人银行Hauck Aufhäuser Lampe中国资管办公室钱若凡分析称:


“美国的成本结构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这一轮关税变化可能对美国企业造成更大的冲击,而非中国企业。”


例如,美国80%的原料药依赖进口。如果原料药关税提高10%,研发成本可能增加5%-8%,部分早期项目甚至会被砍掉。此外,全面加税还可能带来通胀压力,影响化工品生产的其他下游产品,如服装等低利润率商品。


03

欧盟或成下一个靶子


医药制品是欧盟对美出口的第一大商品,占比高达22.5%。特别是爱尔兰,作为全球品牌药(高价药)的重要枢纽,其对美出口额在2024年达到726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45%。多家大型美国药企在爱尔兰设有生产基地,包括默克、礼来和强生


如果未来美国对欧盟加征20%的药品关税,这些企业将首当其冲。爱尔兰副总理西蒙·哈里斯警告称,若欧盟采取对等措施,爱尔兰对美相关出口可能减少一半。


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影响

01

短期内影响有限


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报,由于美国关税政策暂时豁免药品,中国药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较为有限。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中,美国占比达190.4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7.6%。国内创新药主要通过BD合作对外授权,并不涉及直接商品销售,短期内关税影响较小。


不过,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IVD)领域受到的冲击较大。一位长期关注IVD产业的投资人表示:“很多IVD产品都是中国生产、海外销售,这次美国加税对他们影响巨大。”


02

国内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关税压力,国产医疗器械巨头们早已开始布局。迈瑞医疗在2025年4月3日公开表示,公司在年初已提前在美国备货,因此今年销售的产品不受本轮关税影响。同时,迈瑞计划启动至少10个海外本地化生产基地,并在全球设立十大研发中心,包括美国硅谷、新泽西和西雅图。


另一家医用耗材企业稳健医疗也表示,将加快美洲市场的本土化进程,降低政策风险的影响。九安医疗则强调,其美国子公司iHealth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当地运营,并拥有美国本土工厂,业务并未受到地缘因素的显著影响。


医药企业的两条出路

01

实现本土化生产


为了规避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例如,百济神州于2024年7月启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旗舰基地,确保供应链韧性;美敦力在中国已有五家工厂,覆盖多个产品线;GE医疗更是将中国打造为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80%的在华销售产品实现了本土化生产。


02

调整市场布局


部分企业选择逐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例如,一次性医用穿刺器械商康德莱的美国销售收入从2021年的2.67亿元降至2023年的1.59亿元,占比从8.61%下降至6.47%。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正积极开拓非美市场,通过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来分散风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无疑为全球医药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为部分中国企业提供了重新审视国际市场格局的机会。正如钱若凡所言:“医药行业短期受到影响,但中长期未必不是利好。”


通过加速本土化生产和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中国企业不仅能够抵御关税冲击,还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结果,或许将取决于各国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政治诉求。


大家对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何看法?


注: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撰写,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

撰文 | Potato、lcc
部分来源 | 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分文字来源于网络,本文仅用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