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风云变幻的时刻,田齐却因徐州之败,陡然间跌入了一个低谷。
为此,初即位的齐宣王大力复兴稷下学宫,并召回了逃亡楚国的功臣田忌。齐宣王这么做,也是向齐人表明自己重贤用能、励精图治的决心。
也就在这时,一个天大的机遇陡然间就降临了。
公元前315年,在众人怂恿之下,燕王哙竟然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对此不服,想杀死子之夺回国政。为增强自身实力,太子平私下还与齐宣王联系,希望能得到齐国支持。齐宣王表面上答应给予太子平协助,实际上却是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并没有出兵。在得到齐国人的承诺后,太子平与将军市被随即向子之发起了进攻,不想却惨遭失败,太子平也被杀死。由此,燕国陷入了一场大混乱。[1]
眼见燕国大乱,齐人纷纷上朝劝说齐宣王伐燕。
面对众口纷纭,齐宣王却表现得异常谨慎。为确定此事,他特地私下里派大夫沈同去咨询稷下学宫的著名儒家学者孟子:“可以讨伐燕国吗?”
出乎意料的是,孟子却万分赞同伐燕:“当然可以!子哙不能将燕国私授给子之,子之也不可私自从子哙那接受燕国。就好比有个士人,您极为喜欢他,却不经王命将您的俸禄和爵位给他,士人也不经王命就私下接受了,这样能行吗?燕国之事与这有什么差异?”
孟子是儒学大家,后人称之为“亚圣”,在整个东周的声望都极高。连孟子都强烈支持伐燕,齐宣王也就不再犹豫,立即就出兵了。[2]
结果,齐军出兵不到五十天,就顺利地攻占了整个燕国,还杀死了燕相子之!
这时,齐宣王又来咨询孟子:“现在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以万乘之国讨伐万乘之国,不过五十天就战而胜之,光靠人力是无法达到的。如果不吞并它,必遭天谴。如今我想吞并燕国,如何?”
孟子听了后,果断地回答:“吞并它而燕国百姓大悦,那么就吞并它;古人有这么干的,周武王就是如此。吞并它燕国百姓却不高兴,那么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这么干的,周文王就是如此。以万乘大国讨伐万乘大国,百姓们却箪食壶浆地前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这还有其他缘故吗?燕国百姓只不过是想躲避水深火热的统治罢了。假如水更深、火更热,那也不过是换个人统治罢了!”[3]
虽然孟子鼎力支持齐宣王灭燕,奈何齐国吞并燕国后,局势突然就大变——东周其他诸侯国纷纷支持燕国。赵武灵王甚至从韩国接回燕公子职,派乐池率军护送他回国,以与齐军对抗。[4]在燕人与诸侯大军的强力反击下,齐军在燕国的境况每况愈下,竟越来越难以立足了。
齐宣王不得已,又去问孟子该怎么办。
此时,孟子态度却已大相径庭:“之前燕国虐待其民众,您才前往征讨。燕国百姓以为您会拯救他们于水火,还箪食壶浆地来迎接齐国军队。可您却杀掉他们的父兄,捆绑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如今齐国土地增加了一倍却不施仁政,这就是天下诸侯与您作对的原因。请您赶快退出燕国,另行择立一位燕王,这样才可阻止各国用兵!”[5]
燕哙让位子之,让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孟子本意是让齐人救民于水火。可不想齐人吞并燕国后,反倒变本加厉、加重了燕国百姓的灾难,这还怎么能占领燕国?
其实,孟子之所以改变态度,也是遭受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齐灭燕后,曾有人当面质问孟子:“您劝齐国讨伐燕国,有这回事吗?”
然而,孟子却全盘否认了:“没有!”
见来人不太相信,孟子赶紧又解释道:“沈同来问‘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讨伐?’我就会回答:‘唯有天子之吏,才可以去讨伐。’譬如有人杀犯人,别人问‘他可杀吗?’,我当然回答‘可以’;但再问‘谁可以去杀凶手’,我就会答‘唯有狱官,才可杀他!’现在与燕国同样残暴的齐国去讨伐燕国,我怎么会同意呢?”[6]
对于上述这番解释,后人未必心服口服。
沈同是齐国大夫,当面向孟子请教伐燕之事,孟子也不会傻到猜不出是齐宣王有伐燕的图谋。事后再来责怪说沈同没问“谁可以伐燕?”,这反倒从骨子里透露出假味来了!
不过,对于吞并燕国后遭燕人强烈反抗之事,齐宣王确实是心中有愧。私下里,齐宣王就对亲信陈贾说:“我对孟子感到非常惭愧。”
陈贾说:“大王不要难过。在仁和智的方面,大王和周公比较,您自己说,谁强一些?”
齐宣王说:“哎!这是什么话!我哪敢同周公相比?”
陈贾说:“周公使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率领殷遗民造反。这一结果,如果周公早已预见到了,却仍然命管叔去监督,那是他的不仁;如果周公未曾预见到,便是他的不智。仁和智,周公都没有完全做到,何况您呢?我愿意去见孟子,当面向他解释解释。”
于是,陈贾求见孟子,问他:“周公是怎样的人?”
答道:“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使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率领殷遗民造反,有这回事吗?”
答道:“有的。”
问道:“周公是早预见到管叔会造反,却偏要使他去的吗?”
答道:“周公是不曾预见到的。”
陈贾说:“这样说来,圣人还会有过错吗?”
答道:“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弟弟还能怀疑哥哥会造反吗?周公犯这种错误,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随即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好像日蚀月蚀一般,老百姓人人都能看到;当他改正错误的时候,人人都抬头望着。今天的君子.不仅仅喜欢将错就错,还喜欢编造一番假道理来为错误辩护!”[7]
燕国百姓正遭大难,任何人都可以去救民于水火。可齐人不是去救火,反倒是火上浇油,这样能不遭大败吗?
尽管孟子对田齐灭燕一事的态度明显前后矛盾,但从齐灭燕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齐宣王能灭燕,并非是田齐国力变得更强了,而是燕国因内乱而突然变弱了!
吞并燕国失败,也就意味着田齐错过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如果齐宣王能顺利吞并燕国,田齐与燕合二为一,天下还有谁能与之抗衡?
[1] 《史记·燕召公世家》,纪年按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2] 《孟子·公孙丑下》
[3] 《孟子·梁惠王下》
[4] 《史记·赵世家》
[5] 《孟子·梁惠王下》
[6] 《孟子·公孙丑下》
[7] 《孟子·公孙丑下》
——完——
作者 |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