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千万,在日本“低价购寺”的中国买家亏麻了?掉进“捷径陷阱”

2025年4月,一则“中国投资者斥资数亿日元收购日本寺庙后血本无归”的新闻引发热议。图片近年来,日本寺庙成为部分中国富裕阶层海外投资的新标的,社交平台上“低价购寺”“移民捷径”等广告铺天盖地。

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交易背后,却暗藏法律风险、文化冲突与投资陷阱。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日本35%的寺庙买家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但同年因交易纠纷或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的案例频发。

这场资本与信仰的交锋,不仅暴露了跨境投资的盲目性,更揭示了文化资产商业化背后的深层矛盾。

经济动机与政策诱因

日本寺庙的投资热潮,根植于多重经济与政策因素。首先,日本少子化与老龄化导致大量寺庙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据统计,日本18万家宗教法人中,超7000家因无人继承面临出售,地方政府甚至将部分寺庙列为“负资产”。

这种供需失衡为中国资本提供了低价收购的契机。

图片

其次,日本《宗教法人法》的税收优惠政策成为关键诱因。

宗教法人可享受布施收入免税、固定资产税减免等特权,综合税负比普通企业低42%。

部分投资者试图通过宗教法人身份规避高额税款,甚至将其包装为“节税工具”。

此外,中介机构鼓吹“买寺庙等于买身份”,声称宗教法人代表申请日本永居的成功率更高,吸引了许多以移民为目的的家庭。

图片

然而,这种“投机性收购”忽视了两国文化与法律体系的差异资本逐利性与宗教神圣性的冲突,为后续经营埋下隐患。

从理想主义到幻灭

尽管表面收益诱人,实际操作中,寺庙投资的复杂性远超预期,根据日本《宗教法人法》,宗教团体需通过严格认证,包括提交章程、明确宗教目的等,且非宗教业务(需另行纳税。

2024年,日本文化厅将“非宗教目的买卖”定性为“逃法行为”,税务部门加强审查,导致多名外国投资者因财务混同或虚假活动被罚款并吊销签证。

图片

寺庙维护费用高昂,部分投资者通过雇佣派遣住持(月薪约20万日元)承接法事,单场收费3万—4万日元,以“高周转”模式牟利,若香火钱不足,投资者需持续注资。

京都某寺庙交易因资格未转让引发700万日元纠纷,最终买家血本无归。日本文化厅已将“非宗教目的买卖”定性为“逃法行为”。

此外,文化差异导致社区排斥,外国经营者常因不熟悉日本宗教习俗,难以融入当地。例如,某投资者计划将寺庙改为高端民宿,却因“亵渎信仰空间”遭居民抗议,项目被迫中止。

文化冲突与投资反思:信仰能否被定价?

寺庙投资的失败,本质是资本对文化价值的误判,日本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历史与社区的象征。

地方政府将237座寺庙列为“濒危文化遗产”,足见其文化属性优先于商业价值。

而中国投资者试图将寺庙改造为“信仰体验经济”产品,这种商业化尝试,既触动了日本社会的文化神经,也暴露了投资者对本土信仰缺乏敬畏。

图片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宗教法人的免税特权本为保障宗教活动,而非助长资本投机。

日本移民律师指出,宗教法人归化成功率高的前提是“对社会有贡献”,若以盈利为目的,反而可能被认定为欺诈。

正如旅日投资者邓肯所言:“寺庙是大企业避税工具,普通人参与无异于击鼓传花。”

结语

中国资本涌入日本寺庙市场,是全球化背景下资源错配的缩影。少子化带来的资产抛售、税收政策的灰色地带、移民焦虑催生的投机心态,共同编织了这场投资幻梦。然而,当资本试图为信仰定价时,文化冲突与法律风险便成为无法回避的代价。此案例警示跨境投资者:经济利益绝非衡量文化资产的唯一尺度,尊重本土规则与信仰价值,方为长远之道。

参考资料

  1. 澎湃新闻:《投资千万,在日本买寺庙的中国人后悔了》

  2. 上观新闻:《​今日数据精选:未来15年这些行业最有盈利前景;中国买家频频收购日本寺庙》

  3. 深港在线:《投资干万买日本寺庙的中国人后悔了 海外投资陷阱重重!》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