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高邮】荧屏里的高邮密码 —— 从影视到舌尖的千年乡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荧屏里的高邮密码

         ——从影视到舌尖的千年乡愁


当热播剧里的主人公捧起一枚流油的咸鸭蛋,屏幕外飘散的不仅是红油鲜香,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近年来,高邮咸鸭蛋正以“美食演员”的身份,演绎着中国式(高邮版)情感的深层密码。

图片

影视剧纪录片里的高邮符号


在近期热播的都市家庭轻喜剧《我的后半生》中,高邮咸鸭蛋惊艳亮相。剧中角色手捧咸鸭蛋的镜头,不仅勾起了游子的乡愁,更让观众对这道“蛋白如凝脂、蛋黄似红日”的美食充满好奇。此前,在另一部热播剧《六姊妹》中,主角也因思念家乡而选择高邮咸鸭蛋慰藉心灵,凸显了其作为情感载体的文化意义,这颗蛋的出现,让弹幕瞬间被“求同款”刷屏。这两部国民级剧集不约而同选择高邮咸鸭蛋作为情感载体,正是看中了其承载的集体记忆——那颗会流油的咸鸭蛋,是中国人心中“家的滋味”最具体的表达。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多影视作品出现高邮咸鸭蛋特写镜头。从年代剧里的婚嫁聘礼到都市剧中的加班夜宵,这颗直径5厘米的椭圆美味,已然成为导演们心照不宣的“文化暗号”。当剧中人咬下沙糯蛋白的瞬间,屏幕前的高邮观众也完成了一次关于乡愁的集体共情。


央视纪录片《鲜生史》第二季曾用一整集聚焦高邮咸鸭蛋,镜头从高邮湖的生态美景延伸到传统腌制工艺,生动展现了“滚泥”“滚灰”等非遗技艺,让观众直观感受“千年匠心”如何成就一颗咸蛋的独特风味,简直就是非遗技艺的视觉盛宴。

图片


千年传承的美食基因


图片

高邮咸鸭蛋的“出圈”绝非偶然。


北宋文献《梦溪笔谈》便有“邮地鸭卵,腌渍经岁,剖之金黄油溢”的记载。不同于普通咸鸭蛋,高邮麻鸭独有的“三黄”特性(黄嘴、黄脚、黄羽),使其产出的鸭蛋天生自带橙红色蛋黄。辅以传承600余年的草木灰腌制技艺,才能造就蛋白如凝脂、蛋黄似熔金的绝妙口感。

图片

2016年,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入选江苏非遗名录。从清明前的鸭蛋挑选到立夏时节的黄泥封缸,28道工序凝结着“春腌夏出”的农耕智慧。在现代化车间里,老师傅仍坚持手工照蛋,对着日光观察蛋壳纹理,确保每颗入缸的鸭蛋都拥有0.3毫米的完美气室——这正是红油形成的物理密码。

图片


文人墨客的集体认证


图片

@KK快醒醒该画画了


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位高邮籍文学大家或许没想到,他笔下的乡味记忆,如今已成为高邮文旅融合的超级IP。


当代美食家们延续着这份偏爱。蔡澜将其列入“死前必吃清单”,陈晓卿团队拍摄《风味人间》时,特意记录麻鸭逐浪高邮湖的自然场景。当美食突破味觉范畴成为文化现象,高邮咸鸭蛋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化身城市的文化胎记。


寻味高邮的N种方式


图片

高邮农文旅集合店的咸鸭蛋体验工坊,游客可以亲手调制黄泥腌料,研学游来亲手制作一颗咸鸭蛋,也是乐趣满满。

图片
图片


春末夏初的高邮湖湿地,正上演“万鸭归栏”的震撼场景,麻鸭们食用的湖中藻类富含β-胡萝卜素,正是蛋黄呈现橙红色的天然色素。

图片


高邮农文旅创新推出的“鸭蛋造型”冰淇淋、礼品等文创商品,吸引很多游客购买打卡,高邮咸鸭蛋又成为了社交平台新宠。

图片


当晨光笼罩着盂城驿,敲开一颗咸鸭蛋,配一碗新碾粳米稀饭,古今时空在味蕾上完成奇妙重叠


——这或许就是高邮给世界的答案:

最好的文化传播,永远带着烟火温度。


图片


图片


来源:好事成双在高邮

特别声明

  为响应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号召,高邮融媒体中心旗下新媒体刊发文字及图片稿件特声明如下:一、知道文章及图片来源的,我们一定会注明文章及图片的出处或作者,请作者联系小编,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二、对于图片和稿件未提及出处的,我们转发时未能及时署名的,请原作者或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高邮融媒稿费标准,及时发放稿费。三、对于不同意使用的文章和图片,请原作者或有关单位及时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以防侵权。四、2022年4月以前的文字或者图片,因条件所限,未及时署名的,请作者或者单位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上述标准发放稿费或及时删除相关稿件或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