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软话:贸易战“过渡期有点难”,但“希望能跟中国谈成”

如果有人还记得上周的白宫,那应该是一座被关税战吵得快失声的舞台。如今,特朗普换了口风。他不再高举“对等关税”的大棒四处挥舞,而是突然柔声说,希望与中国达成协议。只是,这份“希望”背后,是被他的关税闹剧亲手撕开的裂缝。

4月10日,在白宫内阁会议上,特朗普罕见露出口风,说了一句不太像他的话:“过渡期总会有些困难。”但他紧接着又补上一句:“我们做得很好。”

图片

火烧眉毛,还应给自己找台阶

谈到关税暂停的90天窗口,特朗普表示:“如果我们不能达成想要的协议,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他说得轻描淡写,但这“原来的状态”,指的是美方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的“最高惩戒模式”。而中国已经明确反制,84%的关税加码和“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三板斧也摆在桌上,谁更能扛,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做选择。

面对媒体追问,特朗普又丢下一句“我们到时候看看情况”。熟悉他的风格的人都知道,这句话通常意味着:我并没有主意,只是想留条路给自己拐回来。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魔幻的场景:一边高喊“希望协议对双方都有利”,一边又暗示“达不成协议也无所谓”。这不是在谈判,而是在演一场“进退自如”的戏,只是剧本太烂,观众已经开始散场。

美股正在往下掉

“我们做得很好”,这是特朗普在会议上的原话。可与此同时,美国三大股指已连续多日震荡,债市预警频发,企业信心指数回落,而被他寄予厚望的中小企业主,正被原材料价格和物流成本双重夹击。

所谓的“过渡期困难”,并不是一个可以用作借口的客观现象,而是他挥起关税大棒之后,全社会为之买单的代价。特朗普习惯于用“长期利益”来包装当下的阵痛,但问题在于——市场不是演讲稿,不会陪他玩意志测试。

更讽刺的是,这一切被包装成“伟大战略的一部分”,而现实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通胀高企、制造业萎靡、债务利息支出直逼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这场自残式博弈正在透支未来。

想和中国“达成协议”,但台词依旧是那一套

特朗普表面上释出善意,说“我们很想与中国达成协议”,并强调“必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协议”。但所谓“有利”的定义,从头到尾都写在他自己的小本本上:你要让我赢,还得让我赢得光鲜体面。

问题是,这种单向“有利”,中方已经不止一次表态拒绝。而如今,特朗普一边说着愿意谈,一边仍坚持保留对华高额关税的“复原机制”,这哪里是诚意?分明就是掺了水的讹诈。

更何况,眼下的谈判背景已经和两年前完全不同。

中国不仅撑过了第一轮贸易封锁,还通过供应链重组和出口管制形成了反制结构。这种情况下再谈所谓“对等”,其实就是希望中国主动断一根肋骨,来帮美方续命——这种谈判方式,谁信谁傻。

一手中美贸易谈,一手插手中东人质案

特朗普当天还提及正在“与以哈双方谈判”,说美方在以色列人质问题上“取得进展”。听起来像是他把自己设定为全球调解者,一边管中美博弈,一边管中东冲突,仿佛他不是一个总统,而是一台全天候转播的政坛真人秀机器。

只是无论是关税战还是中东局势,特朗普都更像是在打感情牌——靠舆论引导节奏,靠强硬语言制造威压,再靠模糊空间保留退路。这种策略短期内确实能混个镜头感,但长期来看,它既耗政策信用,又透支国家信任。

而当信用和信任被反复消费之后,连最铁杆的盟友都会开始想:是不是该下注在别人身上了?

赌徒看似从容,但终会输光筹码

特朗普说:“我们正在调整。”但问题是,这调整到底是路线图,还是回头路?

现在的他,一边宣称“谈得成最好”,一边准备好了“谈不成就再打”。这不是战略,这是把方向盘绑在风上,跟着舆论和市场情绪走的临时操作,给未来的自己留一个台阶下。

面对中国,他已经没有多少底气了,就如同他即将快输光的筹码一般。

经济正在失血,信心在流失,盟友在动摇,贸易战的“新纪元”,正悄然走向它注定的结局。

这场牌局里,特朗普还在自信下注——只是没人敢保证,下一张牌会不会翻出一张“清空”。而那时候,他的“乐观”,恐怕也救不了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