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互动课进幼儿园:是启蒙利器,还是教育责任让渡?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1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白婧伊)现如今,AI互动课程开始以“个性化教学”“趣味启蒙”之名涌入幼儿园,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通过电子屏幕学习古诗、数学和英语。这种看似“科技赋能教育”的图景背后,却暗藏争议:我们究竟是在用技术优化幼儿教育,还是在将教育责任让渡给算法?

支持者认为,AI技术为幼教领域带来了革新。语音识别和动画交互技术确实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游戏,AI课程在师资匮乏地区也展现出资源共享的优势。然而,AI教育的设计逻辑往往与儿童发展规律相悖。算法规定的完成指定任务获取奖励的机制,本质上是用程序设定替代教育者的专业判断。当AI将学习切割为标准化任务时,儿童的自主创造力可能被悄然扼杀。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指南建议:2岁以下儿童不应接触电子屏幕,2-4岁儿童每天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但在AI教育热潮中,这一科学建议常被忽视。部分幼儿园引入AI课程后,儿童课堂屏幕接触时间显著增加,教师角色从引导者退化为“设备操作员”,幼儿本应用于感官体验、肢体运动的时间,正被算法设定的互动单元占据,幼儿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正在被数据流削弱。

想要划定AI在幼教中的合理边界,需要建立多方制衡机制。教育部门应建立适龄性审查制度,禁止以“创新”名义突破儿童保护红线;幼儿园需坚守“工具辅助”原则,确保AI使用时长和场景符合科学标准;家长更应清醒认识到,再精确的算法也替代不了拥抱时的温度、对话时的眼神交汇。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幼教领域的特殊使命愈发清晰: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起点,更是守护人类原始学习本能的关键防线。当AI互动课的电子屏在幼儿园亮起时,我们至少要确保,它不会遮蔽孩子指尖触碰花瓣的好奇,不会冲淡同伴嬉笑追逐的喧闹,更不会侵蚀教育中最为珍贵的“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