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深圳,只用40年时间成长起来的国际都市,假如在城中漫游,你可能冷不丁就会“撞上”这样一种老建筑。
据统计全深圳一共有600多座这样的老楼,散落在这座现代之城的各个角落里,既韵味十足又充满神秘。
它们是什么?
为什么人们把它们保留至今?
它们斑驳的墙体,记录下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跟随凤凰卫视节目组的脚步一起来走进它的故事。
抗战风云中的坚固堡垒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日军在香港大肆搜捕文化名人和抗日志士。
1942年上半年,东江纵队的曾鸿文等人深入香港元朗,成立“港九独立大队”,成功营救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800多位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有着香港“洪门”背景的曾鸿文更是在这次营救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飞-中国近代史学者
“怎么营救他们出来呢?把他们化装成难民,因为当时日本人占据香港之后,香港的粮食是不够吃的,他就要让他们回到广东。逃亡的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了绿林好汉,就会有游击队员过来说一声,说这是曾大哥的人。”
我们面前这栋被居民楼所包围,与周边环境大相径庭的四层直筒建筑,就是“曾鸿文炮楼”,这里也曾经是东江纵队抗战期间的重要根据地。
深圳坂田 上雪村
曾子豪-曾鸿文孙子
“这个炮楼是专门用来防土匪的,是整个村最高的地方,土匪一来,村子里的人都进来,把门关上,楼里面备着米和水,起码可以维持整条村村民十几天的生活。”
深圳龙华 章阁村
距离上雪村17公里的章阁村,其炮楼同样在抗战时期有着独特的使命。
李飞-中国近代史学者
“1938年华南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宣传队的活动驻地。宣传队在杨氏祠堂门口的空地上,通过歌剧、话剧等形式,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
炮楼,是一种传统的防御性建筑,在辛亥革命前就曾广泛存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历经战乱后,许多炮楼被摧毁。
1949年以后,许多炮楼在城市发展中逐渐消失,目前仍存在的炮楼主要分布在中国川西、江门五邑和莞、深、港及惠州等地。
今天人们在深圳所看到炮楼都属于宝安型炮楼。据统计,宝安型炮楼仍存有1000多座,光深圳就有600多座,它们的历史跨越三个世纪,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
鹤湖新居
具有“客家第一围”之称的鹤湖新居,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好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围屋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面积有25000平方米。
而我们要找的炮楼,就位于这坚固的客家围屋里,围屋+炮楼,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防御组合。
1943年,日军试图烧毁围屋,但村民通过秘密通道“走马廊”成功逃脱,无一人伤亡。
苏勇—历史学者
“走马廊是日常巡逻的通道,紧急时也是逃生的秘密通道,整个围墙上都有这样的通道与角楼望楼相通。”
“走马廊”
炮楼的建筑智慧
No.1
防御设计
射击口与“燕子窝”
炮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了射击口,方向和数量根据地理位置和预设的敌人来袭方向而定。顶楼的“燕子窝”设计增加了火力覆盖范围。
李飞-中国近代史学者
“‘燕子窝’往外突出的部分,可以多开几个射击孔在4角,增加了火力覆盖范围。”
建筑材料:本地材料的韧性
苏勇—历史学者
“据说开平碉楼当年进口的那批钢筋水泥是有寿命的,一般就是120年左右,反倒是相对夯土墙它的韧性是非常好的,七八十年之前被火烧掉了的一个残骸,但是它那个墙依然保留了下来,也非常结实,这种夯土墙韧性非常好,它好像会愈合一样。”
建筑结构:“收分”设计与稳固性
深圳炮楼的建筑结构内部都有向上越来越窄的设计,专业术语叫做“收分”,但从外部看不易被察觉,而眼前这栋炮楼能在外观看到一节一节外收
的塔式结构,在全世界是独一份。
张一兵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这栋炮楼的年代判断应该是在1920年到1940年之间,终于有了一栋离开那1000多座规矩的炮楼。”
炮楼VS碉楼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有疑问:炮楼和碉楼是同一种建筑吗?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李飞-中国近代史学者
“你可以把炮楼说成是‘钢铁直男’但是像开平这种碉楼,它就是融入了‘钢铁直男’和‘花样美男’的一些特色的一种新潮流下的新产物。”
黄文德-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
“像开平碉楼的名称,这样我们还追根溯源,它还是叫炮楼。”
在中国川西地区,有一种传统建筑叫“高碉”,起源于藏羌先民的军事防御需求,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
关于大湾区的这一类建筑,到底是“碉楼”还是“炮楼”,张一兵曾经在书中这样表达:
“关于这一类防御性塔楼式建筑物的命名,我们对全国用“炮楼”,是约定俗成,对川藏用“高碉”,是历史科学,对五邑用“开平碉楼”,是权宜之计,对深圳用‘炮楼’,是尊重事实。”
——张一兵《深圳炮楼:调查与研究》
深圳炮楼的魅力
深圳炮楼“鼻祖”
深圳大鹏 沙岗村
在张一兵和李飞的口中,深圳有一座炮楼特别让他们印象深刻,这就是当地现存的最早炮楼,被尊称为“深圳炮楼鼻祖”。
黄文德-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
“这个炮楼是深圳炮楼建筑的源头,可以堪称是深圳炮楼的老祖宗。它时间经过我们对它年代的基本的判断,可以到清朝的嘉庆年间。”
深圳大鹏 “天一涵虚”
来到大鹏新区的中心地带,我们看到一座极为罕见的“孖楼”,也是深圳唯一的“四坡顶”炮楼,这里曾经是钟氏家族的书院。
黄文德-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
“‘天一涵虚’是一个书院,我们叫它天一阁,其实也是藏书阁,而它另一个功能就是防火,有人在楼上站岗,看到哪里有火光就会叫大家来救火。”
客家与广府的融合
鹤湖新居的围屋中,既有客家的“飞带式垂脊”的斜坡 顶;也有广府的“茶壶耳”屋顶,体现了深圳客家与本地土著的融合。
未来,炮楼该何去何从?
过去数十年间,深圳飞速发展,有不少炮楼被遗忘、推倒,据统计,目前深圳仍有600多栋炮楼被记录保存下来,但其中很多都查不到具体的建造年份。更遗憾的是,这些炮楼大多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意味着拆除它们并不违法,保护较为困难。
黄文德-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
“我认为非常担忧的是只要这个门一关,没有人再进去以后,离它坍塌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李飞-中国近代史学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深圳市的市民,要停顿一下,好好地想一想,找一找。”
张一兵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它本身从艺术上,从历史上,它都是我们这段文物历史,甚至于艺术历史的一个明珠。”
制片人:龚赟
编导:胡可欣
编辑:张依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