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协作“4+”模式,让云南金平县的边境村寨实现“蝶变”!

2022年7月,两位来自长宁的援滇干部——禹延亮和翟凌晨,带着沪滇协作的使命来到云南省金平县。三年间,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谋发展,以“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县情为底色,创新打造“乡村建设+文旅融合、边贸助推、民族团结、产业协作”的“4+”模式,让边境村寨焕发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生机。


蝶变之路:文旅融合绘就新画卷


马鞍底乡滮水岩村拥有壮观的梯田、飞瀑和独特的“蘑菇房”,是“中国·红河蝴蝶谷”的核心区。借助沪滇资金支持,当地将农耕文化、梯田景观与蝴蝶生态深度融合,打造出国家AAA级景区。第二届“中国·红河蝴蝶谷艺术节”期间,吸引了国内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2024年,“蝶缘千里  相约长宁——金平蝴蝶飞上海”系列活动更是让滮水岩村的“蝶变故事”走进都市,成为沪滇协作的文化名片。  

图片

村民陈雄华返乡开办民宿,带领游客体验哈尼族长街宴、篝火晚会,与蝴蝶嬉戏,还在梯田里抓鱼、抓泥鳅等,带动30多户村民吃上“文旅饭”。“以前靠种地为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日子像蝴蝶翅膀一样多彩!”他感慨道。  

图片


边贸引擎:国门小镇激活“通道经济” 


金平县地处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托金水河国家级一类口岸,实施金水河镇那发街村和隔界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那发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以那发街村和隔界村为重点的边贸助推型示范带。

图片

党的二十大代表、隔界村党支部书记普玉忠表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对我们帮助很大,让大家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成果,我们也要继续扛起责任,守好祖国的边境线。”如今,这里不仅是贸易枢纽,更成为了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  

民族团结:直过民族的“一步跨千年”

金平县世居苗、瑶、傣、哈尼、彝、汉、壮、拉祜、布朗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8.35%,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沪滇协作以“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为目标,投入4654万元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24年,在者米乡拉祜族聚居地实施六六新寨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群众在家门口切实感受到“幸福升级”,助力“直过民族”聚居地实现向“幸福标杆村”的蜕变。

图片


产业赋能: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金平县建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仓储冷链物流中心、梯田稻谷深加工厂、食用菌种植大棚等设施。这些项目打通了土特产增收路、农村电商销售路、村集体经济共富路、边民互市致富路,让乡村既有“好风景”又有“好钱景”,带动了群众稳定增收。

图片

位于中越两国界河河畔的石板寨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村民从拥挤的“小方盒”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别墅”,成为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示范样板,被列为2023年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现场推进会的调研考察点。

图片

与此同时,在村功能环境提升的基础上还叠加实施了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还为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保底售卖获底金、资产租赁拿贴金、就地务工得薪金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取得了“1+1>2”的效果。

图片

如今的金平,处处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幸福密码”,民族村寨变身文旅打卡地,边贸小镇涌动开放活力。沪滇协作“4+”模式不仅书写了乡村振兴的范例,更印证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成为边境线上展示国门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撰稿:吴佳倩

编辑:竺嘉茹

责编:颜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