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陪读妈妈在崇明种田,老农们都对她竖起大拇指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在陈家镇八滧村,有一位陪读妈妈因对绿色农产品的热爱,便带领着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头扎进了八滧村的田间地埂,她就是马三萍,上海至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书写着都市知识女性与生态农业的双向奔赴。


图片



一群陪读妈妈的农业突围



三年前,伴随孩子入读上海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马三萍从繁华都市迁居至陈家镇。不同于普通陪读族的焦虑与迷茫,这位曾活跃在金融、教育等领域的知识女性,在崇明的阡陌间发现了新天地。“我既是母亲,更应成为土地的守护者。”抱着对“从田间到餐桌”的执着追求,这位自称“干饭人”的金融白领,在2023年秋发起了一场绿色革命——“让每个家庭吃上自己种的安心米”。


图片



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艰难之路



“拒绝化肥和农药”的宣言一出,便遭遇传统农人的集体质疑。“这比操盘千万级项目更具挑战。”马三萍笑言。但是,马三萍此话绝不是说说而已。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陪读妈妈四处走访学习,借鉴行之有效的生态耕种经验。她们发现优化水肥管理,是生态种植水稻的诀窍。于是,她们践行“恢复健康的土地,让农作物在健康的土地上健康生长”理念,提前沤制农家肥。去年春耕时,马三萍看着拖拉机翻出黝黑的泥土,脸上浮出了满意的笑容。




养地相对简单,控草控病着实不易。对此马三萍带领着这群陪读妈妈建立了“四维生态防控体系”。一是在春耕前多批次养草灭草进行控草;二是用120天手工除草替代除草剂;三是在大雪前深翻土地冻死虫卵;四是通过投放诱捕灯以及让田埂保持多物种生长来构建生物除虫链。“水稻种下去一周以后,几乎天天都在拔草,并顺便把虫害株拔除带离田块。以后要把鸭子养起来,靠生态链解决问题。”马三萍感慨道。

种植水稻的辛苦不止这些。秧苗初插时,马三萍和这群陪读妈妈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去给稻田打水,确保南横引河的河水凉幽幽被抽进稻田,在一天的暴晒后,下午三点左右把水排掉,以确保水稻根部不被热水浸泡。功夫不负有心人,台风“梅花”来袭前夕她们抢收了第一季水稻,实现730斤/亩的生态稻实测产量,让老农们都对她们竖起了大拇指。

图片



舌尖上的乡愁经济



“这米香让我想起奶奶的灶台” “这就是我小时候的米粥,有一层厚厚的米油”……首批品尝至田大米的用户反馈令马三萍热泪盈眶。

因种植过程严格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她们的稻谷实现了零农残。为此,她们推出尽可能多保留米皮和胚芽的三级加工大米,最大限度保留大米营养成分。所以,尽管八滧村的至田大米外表不漂亮,但依然收获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图片



村民心里想着念着的小马



马三萍的野心不止水稻,她的“至田农家”计划也在激活乡村毛细血管。过去一年,马三萍通过众筹农田方式,吸引近百户城市家庭走进八滧村,参与至田合作社组织的农耕体验,与农田边的农户认人认地,把欢声笑语融入村民生活。


“大姐,今天地里有啥啊?我要采点菜带回去!”
“小婶,帮我们挖点芋艿啊!”
“施哥,帮忙准备8个金瓜,我们一会儿绕过去拿啊!”
……

图片

如今的马三萍和村民处得像亲戚一样。只要有朋友来崇明玩,她会第一时间推荐八滧村,让他们去村民家烧个大灶,吃桌地道的农家饭……

“小马,你什么时候来呀?”水稻田周边的村民几天不见马三萍,就会叨念她,甚至还会打电话问问。马三萍不仅是陪读妈妈、创业带头人,还成为了村民口中的“小马”。以至田为桥梁,她所践行的可持续田园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图片

从农户菜地直达市民餐桌的农家菜销售,其实一直是马三萍思考的问题,同时发展认养农业,为乡村导流,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收益,则是她作为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为此,马三萍正在拟订“串联农家菜园,认养一分福田亲子农耕体验”为主轴的新会员计划。除至田合作社自流转的水稻田外,延展至周围所有愿意参与的村民“一分菜地”,把农家房前屋后发展成城市客人的乐园,整合崇明至田大米、崇明白山羊、散养老母鸡、崇明老鸭、至田农家菜为一体的“至田农家”会员“崇明礼物”服务包。当城里客人的越野车满载着现摘的蔬菜、散养的土鸡离去时,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原来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

图片

从金融城的玻璃幕墙到稻穗低垂的田间地头,马三萍完成了人生赛道的华丽转身。这个春天,她和她的小伙伴们又要开启更高阶的挑战,从第一年学会种稻到第二年更好地种稻,从第一年自流转土地生态种植到第二年的更多“一分菜地”转型生态种植,逐步构建一片生态村落。正如她常说的:“我们要种的不仅是水稻,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这片被长江水滋养的土地上,一群都市知识女性正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可能。



通讯员:陈丹丽(陈家镇基层新闻官)
编辑:陆海华
责编:李琳、焦倩倩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