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夹马口灌区坚决扛牢抗旱保灌主力军的政治责任,发动全体引黄干部职工扛旗争先、冲锋在前,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春灌首轮供水,确保灌区44.35万亩冬小麦、30.65万亩经济作物及时喝足“丰产水”“增收水”。
截至目前,夹马口灌区吴王水源站已累计运行49天,单日最大供水流量24m³/s,日最高供水量210万方左右,日灌溉农田2.8万余亩,累计提水量4629.15万方(其中粮油作物供水量3295.04万方,经济作物供水量1334.11万方),超去年同期提水量1960.67万方,占全省灌区春灌总提水量的近五分之一,灌溉农田65万亩次,为打好全年粮食稳产丰收主动仗提供了坚强用水保障。
党建引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认真学习贯彻全市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动员部署会精神,把党的领导贯穿灌区治理各环节,在灌区一线成立5支党员突击队,分设“红旗班组”“先进管理段”“配水服务流动红旗”,擦亮“引水富民党旗红”党建品牌,激励全体党员干部在改进供水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中比贡献、争先进,将抗旱责任精准落实到人、旱情信息精准掌握到村、用水指导精准实施到点,切实以脚步丈量灌区、以实干守望丰收。注重发挥省重点灌溉试验站作用,及时发布墒情、雨情测报,指导灌区群众科学灌溉,把黄河水精准高效地输送到田间地头、群众心头。
科学谋划,第一时间回应用水需求
遵循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根据黄委批复取水指标,参照《山西省用水定额》,科学制定全年灌溉用水计划并分解到各片、细化到各斗、具体到各灌季,确保引入灌区的水资源得到高效配置,确保生长关键期的作物用水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认真落实工程管护制度,注重加强机组、渠道、重要水工建筑物的维修管护,发动各基层生产单位利用年前停水间隙,统筹做好开机上水前的机组设备检修调试、渠道清淤维护等准备工作,保证工程设施状态良好、各级渠道过水畅通,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群众灌溉用水需求。
修缮工程,全力打通输水动脉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战略机遇期,对泵站机组设备进行更新、对病险渠段和“卡脖子”部位进行改造,建立国债项目施工、支付进度日报告制度,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赶工期、抢进度,3个月内完成了百分百主体完工、百分百支付“双100%”任务,创下了164天建一座提水泵站的水利工程建设记录,改造后吴王水源站最大提水能力达到70.2m³/s,夹马口泵站提水能力达到30m³/s,共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58万亩,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输配水效率得到持续改善,灌溉保障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精细管理,科学优化配水调度
及时研判雨情、墒情、旱情、农情变化,精准掌握灌溉进度和用水需求,建立“自下而上报用水需求、自上而下保水量供应”的供用水机制,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原则,动态优化调度方案,各泵站及各段、支、斗管水人员全程在岗、跟水作业,协同做好作物核实、水量加减、水价宣讲、用水协调、水务公开等工作,将灌溉用水精准调度到斗渠、精细分配到地块,用水高峰期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则实行分时灌溉、错峰灌溉,避免因配水不及时、不足额产生用水矛盾,做到应浇则浇、应灌则灌,实现全灌区均衡受益。探索闭环执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经验,运用水价杠杆调动全体农户主动节水意识,提升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确保黄河水引得来、浇得上、用起来节约高效。
下一步,夹马口灌区将继续锚定打造绿色、高效和现代化引黄灌区样板的“总体定位”,聚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灌区增效的“三增目标”,建设惠民、节水、数字、生态“四型灌区”,持续在工程建设上增实力、在供水服务上练内力、在守正创新上激活力、在水费收益上挖潜力、在灌区治理上提能力,奋发有为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运城新篇章贡献夹马口力量。
文 / 李东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