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就胃痛?揭秘身体里的"情绪开关",大多数人都忽略了!

胃,是个很多人关心的器官。胃疼、反酸、恶心……这些常见的不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坏了”“没吃饱”“吃太多”。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真正让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可能是情绪、压力。

胃和大脑之间

存在着一条“隐形通道”


2011年发表于《自然评论-神经科学》的一篇综述,总结了大脑和胃之间有一条双向通信通道,被称为“肠–脑轴”它的核心构成包括:大脑的情绪调控中枢、肠神经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与副交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以及肠道激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在这套系统中,胃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可谓密切无间情绪波动,比如压力、焦虑或愤怒,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区域,这些区域通过交感神经和HPA轴迅速将“情绪信号”传导到胃部,引起一系列变化,比如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的加快或减缓、括约肌张力变化等。
更有趣的是,信息并不是单向传递的,胃也会“回话”一篇基于跨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胃里的感受器和肠神经系统能感知化学物质、压力、疼痛等信息,然后通过迷走神经将这些信号反馈到大脑。这种“上行通道”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警觉水平,甚至决策和记忆。

图片

这种双向通道解释了很多常见现象压力大会胃痛、心烦意乱时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时容易便秘,甚至“靠肚子感觉做决定”的直觉反应,其实也可能是肠–脑通信在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大脑和胃之间的这条通道就像一条双向高速路,连接着大脑和肠道。当你感到情绪紧张时,大脑会通过神经信号把这些情绪“传达”给胃影响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甚至引发胃痛、反酸、腹泻等不适。反过来,肠胃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情绪比如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能让人情绪低落或焦虑。

如何保护我们的“情绪胃”?


第一步,是识别并正视压力源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
第二,增强对身体内部状态的觉察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提升这种身体觉察力,让我们更早觉察到身体的“预警信号”。
第三,要照顾好肠道微生态保持膳食均衡、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与发酵食物,有助于稳定菌群,从源头“调节情绪”。

图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编辑:薄勋

审核:孙达

统筹: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