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 | 印称中国“不公平贸易”加剧全球失衡,强调限制比亚迪投资

2025年4月9日 总第837


江文轩 刘派

审核:吴孟克 关云逸 石雅风

执行主编陈卓




*阅读今日日报,请关注“南亚问题研究小组”微信公众号


图片

图源:India Briefing


图片

NEWS


图片

图源:印度总理办公室网站


印《经济时报》4月8日报道,印人党籍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法德纳维斯(Devendra Fadnavis)4月7日回应外界对“莫迪继任者”的猜测,称莫迪将在2029年后继续担任印总理一职。此前,马邦在野党湿婆军(乌达夫派)领导人桑贾伊·劳特(Sanjay Raut)宣称莫迪曾前往印人党意识形态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总部传达“2025年9月退休”的意向,并暗示党内部分领导因75岁年龄限制而提前退休。对此,法德纳维斯表示,“在我们的文化中,当父亲健在时,谈论继承权不合时宜。讨论继承权是莫卧儿的文化”


NEWS


图片

印茶巴提亚(Charbatia)基地方位。图源网络


《印刷报》4月8日报道,美乔治城大学4月7日公布最新解密文件显示,20世纪60年代美中央情报局(CIA)曾以印作为基地,侦察中国罗布泊核试验场。文件显示,美印情报合作自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愈发密切,重点监控中国核技术发展。该文件系1964年6月6日白宫高级秘密行动小组会议备忘录,明确记录CIA曾从印奥里萨邦茶巴提亚(Charbatia)基地起飞U-2侦察机,侦测中国核试验活动。1964 年 10 月 7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前九天),CIA发表分析报告,预测中国“已做好测试首枚核武器准备”,并称其每年将制造30-50枚核武器,1968年研发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同期,美在巴部署情报设施用以监控苏联。1963年,为持续推行在巴白沙瓦地区情报设施进程,美方承诺对巴提供军事援助(MAP)并保证对印援助不针对巴方,以平息巴政府对印美合作抗议。


NEWS


图片

2月两艘印度军舰访问西哈努克港,图源:《柬中时报》


《南华早报》48日报道,印近期对柬埔寨密切加强国防合作,旨在增强其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2月,印海军两艘近海巡逻舰访问柬西哈努克港。331日,柬国防部长迪西哈(Tea Seiha)与印驻柬大使万拉瓦纳(Vanlalvawna Bawitlung)在金边进行会谈,承诺持续加强双边安全合作。此外,印还计划在柬设立防务办公室,延续印柬联合军演、培训等合作。目前,印已成为越南、菲律宾重要国防供应国,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展多边联合军演。因此,对柬防务合作为“向东行动”战略延伸。分析人士认为,印方有意扩大东南亚影响力,以形成对华牵制,而柬方则寻求实现防务、经济关系多元化,是为二者推进国防合作动力所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援助的柬埔寨云壤海军基地升级改造部分项目45日完工,升级项目包括可容纳航空母舰等大型战舰的码头。印度对中国在柬埔寨的所谓“军民两用基础设施投资”感到疑虑。


NEWS


图片

图源:《加德满都邮报》


《加德满都邮报》4月7日报道,尼泊尔教师协会(NTA)宣布自4月7日起举行全国教师总罢工,关闭所有学校、暂停教学与管理工作,旨在向政府施压,以求尽快颁布新版《学校教育法》。此次罢工时间敏感,正值尼“中等教育考试”阅卷阶段及新学年招生准备阶段。因此,尼教育与科技部部长比迪雅•巴特拉伊(Bidya Bhattarai)多次呼吁对话,承诺将在下一个预算会期提交法案,并表示立法进程涉及重大结构性改革,需充分讨论。但教师方立场强硬,拒绝对话,表态仅接受立法通过,不接受延期或协商。2023年9月,新教育法案首次提交议会后,尼教师群体曾于尼首都加德满都举行大规模示威,要求政府修改条例。其中包括,将教师划归联邦政府管理、提高教师入职年龄上限至40岁、薪资按月发放、待遇比照公务员、建设教师专属医院等。据媒体报道,尽管多个尼泊尔党派的政客曾承诺推动改革,但立法者对该法案存在诸多分歧,导致其长期难以落地。目前,法案在尼议会教育委员会下属小组审议中,已将原有的1758项修正案缩减至1154项。


NEWS


图片
图源:《电讯报》


《电讯报》2月22日发表题为《MIGA还是MAGA:莫迪急于讨好特朗普恐适得其反》的文章认为,莫迪政府对美示好贴靠,企图融入“全球北方”阵营的战略并不明智,对印来说弊大于利;相反,印应进一步加强对华、对俄合作,扎根“全球南方”,以实现“让印度再次伟大”(MIGA)的长期目标。本文作者普拉文·索尔尼(Pravin Sawhney),系印军事杂志《FORCE》总编,著有《最后一战:AI如何塑造东印对决》。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苏杰生、莫迪先后访美,展现出印度希望向美靠拢的迫切心态。然而,莫迪政府对美贴靠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削弱其在金砖国家(BRICS)等“全球南方”组织中的地位。当下,就全球未来秩序已经形成了两大主要愿景。一是美国领导的联盟体系,追求依赖于军事力量的零和安全优势。二是中俄推动的所有国家共享的不可分割的安全与发展的方案,代表占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全球南方”诉求。然而,莫迪的印度近来寻求进一步向美国主导的“全球北方”靠拢,但却对“全球南方”投入的不足。从长期的视角看,莫迪政府的这一抉择并不明智。

全球北方方面,美国战略目标主要有三:一是整合印太区域,巩固自身域内主导地位;二是遏制中国崛起,通过“科技战”防止中国在美之前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三是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全球南方方面,中俄希望进一步强化以金砖国家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通过推动互联互通实现共同繁荣,并对与印合作持开放态度。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地缘处境,印均位于上述两大阵营的“中间地带”,这为印创造了宝贵的战略机遇。若莫迪政府执意加入“全球北方”阵营,其不但难以获得预想的“优待”,反而有丧失战略红利,沦为美遏制中国“马前卒”的风险。

苏杰生曾在近期发布的新书中表示,“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首要强国,并将会继续如此”——这正是莫迪政府外交政策的总出发点。然而,他们没有看到美国特朗普政府已经不再自视为首要强国,而是开始寻求通过与中俄直接竞合“让美国再次伟大”。特朗普也在一系列问题上羞辱了积极向美贴靠的印度,包括批评印度关税政策、要求印“纠正”贸易逆差、遣返印度非法移民等。

具体来看,第一,无论是欧洲的对俄前线,还是印太地区的对华前线,美愈发难以借助军事等强力手段强行实现自身地缘目标。在此背景下,缺乏技术实力、安全架构、对华威慑、作战能力的印度并不会得到比面临类似困境的欧洲国家更好的下场,强行加入美“遏华”阵线只会加速印沦为美“地区附庸”的进程。第二,两大阵营的对立意味着印加入“全球北方”阵营将面临诸多隐性成本。例如,印度因此难以自俄、伊进口廉价能源,中断与俄传统军事合作,被排斥在“金砖支付体系”以外,放弃全球南方影响力等。尽管美在贸易、国防、能源、新兴技术领域向印提供“优待”,但这些“优待”难以转化为支撑印发展崛起的长期收益。第三,莫迪政府“自降身段”的姿态也损害了其在美面前维护印国家利益的能力。近期莫迪政府在关税和非法移民问题上的“沉默”作出了直观的示范。更具毁灭性的是,一旦中俄对印加入“全球南方”丧失信心,那么其将进一步加强对南亚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工作,在印周边塑造与印完全隔绝的“全球北方”阵线,从而进一步增大印战略与安全压力。

综上,印靠美国整体来看弊大于利——特别是欧洲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被美国抛弃的事实已经成为前车之鉴。莫迪政府若不希望“让印度再次伟大”(MIGA)沦为“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的附庸甚至牺牲品,其必须放弃当前试图进一步将印美绑定的战略企图,转向推动对华、对俄合作,基于“全球南方”探索于印有利的新角色与新战略。

*阅读今日日报,请关注“南亚问题研究小组”微信公众号



巴政府发出警告,或再次对阿富汗实施跨境反恐行动






本期编辑:邓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