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办的缓和医疗临床实践能力赋能交流会在协和学术会堂举行。会议邀请美国麻省总医院Eric L. Krakauer教授、加拿大西奈山医院贾之萌助理教授作学术交流、现状评估、业务指导和赋能支持。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医联体单位成员、北京市安宁疗护“分区包片”指导发展医疗机构代表等共计90人参会。会议聚焦缓和医疗实践者的真实需求与困惑,汲取智慧力量,助力专业提升,共谱缓和医疗新篇。
▲ 与会人员合影
“缓和专科与其他科室的融合是个难题,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如何交汇?”“一些医生因不适应众多患者离世的压力而选择转岗离开。”“许多老百姓仍不了解缓和医疗,我们的声音需要传得更远。”北京协和医院医联体单位、“分区包片”指导发展医疗机构、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进修生代表汇报了本单位的缓和医疗实践情况,展示了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缓和医疗的成果与面临的挑战。
▲Eric L. Krakauer 教授(左)、贾之萌助理教授(右)答疑
“虽然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团队规模不大,却能够为中国如此多家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培训和支持,十分了不起。”Eric L. Krakauer教授听取报告后,首先对北京协和医院在缓和医学领域的学科辐射能力表示钦佩,随后进行了针对性指导。他指出,生命支持治疗的使用需综合考虑患者整体状况,而非只关注单一指标;社区医院在缓和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居家医疗报销困难、上门服务受限等挑战是许多国家都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 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与会成员分为缓和会诊、缓和居家、缓和门诊、缓和病房4组,在专家带领下展开热烈讨论。在病房组,贾之萌助理教授分享了加拿大安宁病房的准入标准和管理经验,强调应在患者入住前沟通,帮助患者和家属提前了解安宁疗护的目标与范围。在会诊组,缓和医学中心杜铁宽副主任医师分享了协和经验,通过与相关科室建立固定合作、开展院内宣讲、高质量会诊等方式,协和缓和医学会诊量短期内显著增加,各专科对缓和医学中心认可度明显提升。在居家组,缓和医学中心郑莹副主任护师强调,居家照护是三级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门诊组,国际医疗部(东单院区)主任助理戴晓艳副主任医师强调,缓和医疗门诊应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通过专科转诊等方式优化门诊资源利用。
在国外缓和医学发展经验分享环节,两名国外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专题分享。贾之萌助理教授介绍了重病患者的预后判断,结合临床案例对比了不同量表的使用。“预测不是独立事件,而是不断回顾、修改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他还解读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全球缓和医疗指南》,探讨了在资源受限环境中构建缓和医疗体系的策略。他倡导缓和医学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Krakauer教授介绍了谵妄的表现、病因和治疗,并指出,精神症状在患者的疾病终末期并非不可避免,应注意寻找并纠正潜在病因。治疗方面,应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优化患者环境、家人陪护、避免约束等。Krakauer教授还系统讲解了恶心、呕吐的机制原理,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呕吐的用药选择。
▲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分享协和经验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表示,缓和医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北京协和医院将持续推动缓和医学发展,致力于让每一个生命在尊严与温暖中谢幕。
文字/ 林海丽 吴玲玲
审核/ 宁晓红
编辑/ 傅谭娉 陈 恔
主编/ 段文利
监制/ 吴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