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过多的屏幕时间并非好事。
该研究由谢布鲁克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系副教授卡罗琳・菲茨帕特里克带领团队开展,结果令人担忧。
研究人员调查了315名幼儿园学生,发现3.5岁的学龄前儿童每天屏幕时间每增加1.15小时,4.5岁时易怒和挫败感就会增加22%。而且,4.5岁时情绪问题更明显的孩子,5.5岁时花在屏幕上的时间平均会增加17分钟。这表明,屏幕时间与学龄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存在双向关联:常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的孩子,未来情绪管理能力更差;情绪管理差的孩子,未来在屏幕上花费的时间也更多。
那么,为什么屏幕时间越多,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差?
菲茨帕特里克教授解释说,3至6岁是孩子学习独立管理情绪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通过现实中的互动来练习情绪调节技能。然而,过多的屏幕时间会减少这些练习机会。而且,借助电子设备安抚情绪,会让孩子依赖外部工具,从而削弱他们依靠自身力量管理情绪的意识。这样一来,孩子遇到压力、沮丧等负面情绪时,他们更可能转向电子设备,而不是积极应对。
这项研究给父母们带来了两个重要启示:其一,情绪管理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项需要后天“刻意练习”才能持续提升的技能。其二,过多的屏幕时间会阻碍孩子这项技能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把手机、平板电脑藏起来。恰恰相反,合理规划家庭媒体使用计划,对孩子成长大有益处,能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比如,家长和孩子共同观看、讨论媒体内容,学前儿童每天屏幕时间不超1小时,选择优质的媒体内容,以及培养良好的数字设备使用习惯等,这些来自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都可以成为家庭媒体计划的组成部分。
那么,您家孩子的屏幕时间是否符合建议标准?您是如何调整家庭媒体使用计划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验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