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联袂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and global spread of a dominant multidrug-resistant clade with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的最新研究成果。李晟恺、姜桂来、王盛珂、王敏、吴怡蕾为共同第一作者,周哲敏、杜季梅、李恒、楼永良为共同通讯作者。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 baumannii,CRAB)是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全球范围内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组和耐药基因(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s,ARGs)数据快速积累,为从基因组层面解析其进化和传播机制提供了可能。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团队整合了公共数据库中来自全球88个国家的15,643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数据,以及本研究中来自中国苏州、温州等地100株临床分离株的测序数据,采用MLST与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构建“超级流行谱系”(Epidemic super linage,ESL)进化树;应用重组事件检测工具(RecHMM、Gubbins等)定位染色体高重组区域(HRBs);应用时间信号分析工具(TreeTime、BactDating)追溯克隆扩散时间线;研发并上线分类工具Capybara,可用于临床和宏基因组样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快速分类。
研究结果
1. AB遗传多样性与超级流行谱系 AB遗传多样性(SDI=0.81)显著低于其他ESKAPE病原体(SDI=0.95-0.99);ESL包含国际克隆(International clone,IC ) IC1和IC2,集中了82.5%的耐药基因(ARGs),在过去的20年中ARG数量增加了50-100%;ST2型菌株占全球分离株的43.7%。
图1 AB群体结构与耐药基因全景
2. AB基因组重组驱动毒力进化 根据重组频率,AB染色体被分为6个区块,其中高重组区(HRBs)富集毒力基因(如铁摄取系统、荚膜合成基因),低重组区(LRB)与生物膜形成相关。HRBs区域的频繁重组使ESL从其他克隆获取毒力基因(如hemO、cps),增强在宿主中的适应能力。
图2 染色体重组热点驱动毒力进化
3. AB起源、扩散与爆发 IC2于1943年前起源于欧洲,1978年传入东亚;2006年分化出Clade 2.5.6,16年内扩散至45国。自2006年Clade 2.5.6有效种群规模增长3倍。
图3 ESL时空传播及Clade 2.5.6崛起
4. 医院环境对AB具有选择压力 中国87.1%临床分离AB为ESL(Clade 2.5.6占57%),而社区分离AB中96.2%为非ESL。
图4 中国临床与环境菌株分化
5. 重组-耐药组合推动AB进化 高重组克隆群体(high recombination clonal complex,hrCC)分布广泛,但hrCCs携带的ARGs数量仅为其他克隆的50%;hrCCs间普遍存在重组网络,ESL通过重组从hrCCs获取毒力基因(如荚膜血清型转换),依赖转座子获得ARGs(如Tn6166介导blaOXA-23)。
图5 重组网络与组合式进化
研究结论
1. ESL的全球扩散由IC2驱动,Clade 2.5.6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流行的主要分支。
2. 本研究从AB基因组水平解析ESL进化框架,重组是AB毒力进化的关键机制,HRBs区域促进毒力基因的跨克隆整合。
3. 环境菌群可能是ARGs和毒力基因的“储备库”,在One Health策略下,应加强临床和环境的联合监测,关注AB的基因水平转移。
4. 本研究为监测AB提供了新工具Capybara。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2170003, 32370099, 8220246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211311)、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省级人才计划项目(NCTIB2024JS0101)、江苏省特聘教授项目,苏州市拔尖人才群项目(ZXD2022003)和苏州市医疗卫生科技创新项目(SKY2021013)资助。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周哲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杰出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英国华威大学荣誉学者。长期从事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群体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在Lancet Microb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Food、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Genome Research、Current Biology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8篇,共被引用9242次,H因子46。受邀为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mBio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审稿。
作者:周哲敏(苏州大学癌症研究院);审校:谢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京港感染论坛」(ID:PIDMIC)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