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哮喘治疗目标逐渐从症状控制转向临床治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未来风险。
2.2025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明确了“临床治愈”的概念,要求患者满足4个条件达1年及以上。
3.然而,实现哮喘“临床治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疾病控制、肺功能、病程和共病等因素的影响。
4.早期应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助力哮喘患者实现更高治疗目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聚焦前沿,哮喘的更高治疗目标如何实现?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重度哮喘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和复杂的病理生理特点,表现为临床控制水平差和反复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构成沉重社会经济负担[1]。
自2006年哮喘全球防治创议(GINA)提出“哮喘控制”的概念以来,哮喘的临床管理策略基于阶梯式药物升级治疗达到疾病控制,其核心治疗目标聚焦于症状控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降低未来风险[2,3]。近年来,随着哮喘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靶向药物等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哮喘迎来了“临床治愈(clinical remission,CR)”这一更高的治疗目标。
表2 拟定哮喘“临床治愈”4维度标准
迄今为止,“临床治愈”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重度哮喘患者的疾病控制、肺功能、病程和共病等因素都对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治愈”产生影响。
研究分析发现[17],行为因素(如药物依从性差、吸烟和肥胖)、气道结构改变(如固定性气流受限和支气管扩张)以及共病(如鼻窦炎、肥胖和胃食管反流)都会影响哮喘症状控制,进而影响“临床治愈”的实现。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16],较差的肺功能、哮喘症状加重、较长的病程以及维持性使用OCS是”临床治愈”的重要障碍。长期使用OCS会导致焦虑、抑郁和肥胖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因素也会降低“临床治愈”率。
为进一步明确可实现“临床治愈”的重度哮喘患者特征,一项研究[18]分析了接受生物靶向治疗前重度哮喘患者的疾病轨迹与“临床治愈”实现的关联。研究发现,病程越长、肺功能受损越严重、共病患病率越高的哮喘患者,越难实现“临床治愈”。
以上结果共同揭示,早期应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进行针对性干预,是预防重度哮喘患者出现不可逆性临床结局的关键策略,对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项覆盖23个国家的纵向研究[19]进一步证实,分析比较生物制剂开始时和使用1年后患者的哮喘结局发现,基线期急性发作频率较低、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LTOCS)维持剂量较小、哮喘控制水平良好以及肺功能较好的患者,“临床治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