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愈”如何实现?生物靶向药物早期干预或成破局关键

AI划重点 · 全文约2480字,阅读需8分钟

1.哮喘治疗目标逐渐从症状控制转向临床治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未来风险。

2.2025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明确了“临床治愈”的概念,要求患者满足4个条件达1年及以上。

3.然而,实现哮喘“临床治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疾病控制、肺功能、病程和共病等因素的影响。

4.早期应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助力哮喘患者实现更高治疗目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聚焦前沿,哮喘的更高治疗目标如何实现?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重度哮喘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和复杂的病理生理特点,表现为临床控制水平差和反复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构成沉重社会经济负担[1]


自2006年哮喘全球防治创议(GINA)提出“哮喘控制”的概念以来,哮喘的临床管理策略基于阶梯式药物升级治疗达到疾病控制,其核心治疗目标聚焦于症状控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降低未来风险[2,3]。近年来,随着哮喘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靶向药物等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哮喘迎来了“临床治愈(clinical remission,CR)”这一更高的治疗目标。


“临床治愈”概念演变,
哮喘治疗迎来新目标



哮喘的治疗目标始终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这一变化与对哮喘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既往实践证明,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优化疾病管理策略对降低哮喘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新治疗目标提出:“临床治愈”

20世纪以来,随着哮喘指南的不断更新和规范化治疗的推广,全球哮喘控制水平已取得显著改善,治疗成效获得广泛认可。然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哮喘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全球范围内估算的哮喘死亡率仍旧不容乐观[4]。这提示,现有哮喘管理策略的实施效果仍有待提升,同时亟需探索新的治疗目标和管理路径。

达标治疗(TTT)是针对患者病情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个定义明确的治疗目标而制定的策略[5]。目前,TTT已应用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管理中,可通过制定清晰的治疗目标和及时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达到低疾病活动度状态。随着对哮喘炎症机制的探索和生物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TTT策略被引入哮喘管理之中,“临床治愈”成为哮喘TTT的目标[6]

“临床治愈”概念明确:4维度标准

进步探索“临床治愈”作为哮喘更高治疗目标的可行性,并建立科学规范的定义和评估标准,Menzies-Gow等学者联合多位国际专家,借鉴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相关定义,采用改良的Delphi调查法构建概念框架并达成专家共识[7]。值得注意的是,该共识中的概念独立于当前的治疗状态,关注哮喘患者疾病活动的长期状态(即≥12个月)。

表1 “临床治愈”定义框架[7]

图片


哮喘管理范式的转变与治疗方案的迭代密切相关,将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相关标准引入哮喘治疗领域,背后隐含着对疾病修饰药物定义的争议。有学者指出[8],关于remission术语的讨论本质上涵盖了疾病修饰的范畴。

目前,“临床治愈”已被拟定为4维度评价标准(表2),这一术语的使用应包含2种方式:治疗中的“临床治愈”(即类风湿关节炎概念)和治疗后的“临床治愈”(即过敏原免疫治疗概念)。

表2 拟定哮喘“临床治愈”4维度标准

图片


2023年,哮喘“临床治愈”这一概念获得更多国家认可,德国、西班牙、日本和意大利先后将其作为哮喘的治疗目标并纳入指南之中[3]。尽管不同国家对“临床治愈”标准确定略有差别,但哮喘“临床治愈”4维度标准(即≥12个月的无哮喘症状、无哮喘急性发作、肺功能稳定或改善、无需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基本确定

2025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简称“2024版指南”)发布,明确了“临床治愈”的概念[9]:部分临床控制期患者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或其他抗哮喘治疗后,满足①无症状;②无急性发作;③肺功能检测结果正常或基本正常;④无需OCS治疗这4个条件达1年及以上。

现今,国内外对于哮喘“临床治愈”的定义和标准仍存在一定差异,但其终点都是尽可能为每位患者实现最佳的长期结局。


图片


从单项研究证据到系统综述,
生物靶向治疗助力实现更高目标



迄今为止,多项临床研究对通过接受生物靶向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的重度哮喘患者展开评估。已有研究证实[10,11],与安慰剂相比,生物靶向治疗与重度哮喘患者实现治疗期间“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增加密切相关。

此外,在真实世界中,生物靶向药物助力重度哮喘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证据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一项回顾性多国数据分析评估了重度哮喘患者2年内的“临床治愈”率,结果显示,使用生物制剂的45.1%患者在第48周时达到“临床治愈”,37.5%的患者在第96周时达到“临床治愈”[12]。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事后分析显示,接受生物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38.9%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13]。丹麦和澳大利亚的相关研究同样表明[14,15],一定比例的患者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

与此同时,多篇系统综述深入阐述了生物靶向药物在助力“临床治愈”实现中的关键作用。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16],尽管不同研究的研究方法、样本特征、评估标准等方面存在实质性差异,但可以明确的是,“临床治愈”是接受生物靶向治疗的重度哮喘患者切实可实现的治疗目标。

以上证据充分表明,将“临床治愈”作为哮喘患者的新治疗目标具有高度的可行性。然而,识别并克服实现“临床治愈”的障碍,以及探索提升“临床治愈”率的有效策略,仍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片


前路障碍重重,
早期生物靶向药物干预或成破局关键



迄今为止,“临床治愈”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重度哮喘患者的疾病控制、肺功能、病程和共病等因素都对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治愈”产生影响。


  • 研究分析发现[17],行为因素(如药物依从性差、吸烟和肥胖)、气道结构改变(如固定性气流受限和支气管扩张)以及共病(如鼻窦炎、肥胖和胃食管反流)都会影响哮喘症状控制,进而影响“临床治愈”的实现。


  •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16],较差的肺功能、哮喘症状加重、较长的病程以及维持性使用OCS是”临床治愈”的重要障碍。长期使用OCS会导致焦虑、抑郁和肥胖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因素也会降低“临床治愈”率。


  • 为进一步明确可实现“临床治愈”的重度哮喘患者特征,一项研究[18]分析了接受生物靶向治疗前重度哮喘患者的疾病轨迹与“临床治愈”实现的关联。研究发现,病程越长、肺功能受损越严重、共病患病率越高的哮喘患者,越难实现“临床治愈”。


以上结果共同揭示,早期应用生物靶向药物治疗,进行针对性干预,是预防重度哮喘患者出现不可逆性临床结局的关键策略,对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项覆盖23个国家的纵向研究[19]进一步证实,分析比较生物制剂开始时和使用1年后患者的哮喘结局发现,基线期急性发作频率较低、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LTOCS)维持剂量较小、哮喘控制水平良好以及肺功能较好的患者,“临床治愈”率更高。


图片


小结
综上所述,为满足哮喘治疗的临床需求,将“临床治愈”确立为更高的治疗目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治愈”的概念已基本完善,亟待基于此进一步优化哮喘管理的规范化策略。尽管“临床治愈”的实现仍受诸多因素限制,但早期应用生物靶向药物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助力哮喘患者实现更高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