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高关税利剑落下,创新药股却涨了

2025西派会将于5月9-10日在广州举办,顶尖智慧共聚,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好把握AI+医疗的未来趋势和技术应用,大会现正火热报名中。)

打得正酣的关税战几乎无差别地攻击着所有行业,49日传来的美国即将对药品征收“高关税”消息,也将本以为暂时逃过一劫的医药行业拉入风暴中。

达摩克里斯之剑落下,但与原料药、仿制药相比,国内创新药市场的反应却似乎比预期中更为平静。

康方生物和黄医药荣昌生物等有创新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的企业甚至还在49日迎来一波逆势上涨,其中荣昌生物的涨幅一度接近9%,截至当日收盘,股价上涨8.7%

整体来看,49日收盘时恒生生物科技ETF上涨超2%,万得医药生物指数亦止跌回升,微涨0.26%410日开盘回涨的态势更为明显,恒生生物科技、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最高涨逾5%,万得医药生物指数涨超3%,百济神州贝达药业信达生物、康宁杰瑞、益方生物等盘中涨幅均超6%以上。

中央汇金、中国国新、中国诚通等国家队高调下场托举,恒瑞、药明康德、复星等大批企业也纷纷宣布回购,多重发力无疑是市场信心支撑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国产创新药目前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及产品价值,或难以简单地被美国关税所撼动。

尽管不少观点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要在药品领域落实难度很大,但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仍旧令整个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波动之下,行业的未来似乎也有了更多的变数,关税战乃至后续的措施对国产创新药的影响几何?波动的市场下,国产创新药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01

对国产创新药影响几何?

事实上,2月伊始特朗普签署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的行政令,自34日起美国对包括原料药等在内的中国商品累计加征20%关税可以说已经为药品纳入关税名单提前打了预防针。

49日美国拟对药品征收高关税的消息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在于美国是国内出口原料药和仿制药、西药制剂的最大市场之一,属于商品贸易范畴,关税提高将大大影响其成本和价格。但就国内创新药而言,大部分观点认为短期影响整体较弱。

一方面,目前国内创新药进入美国等海外市场更多的方式是对外授权,属于技术出海,不受关税变化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国内进入美国市场销售的创新药产品数量仅10款左右,所占份额还不算高。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若后续美国加征药品关税落地,对创新药的影响很小,“关税影响的是采购成本,创新药如果只考虑生产成本,平均毛利率85%以上,成本端的变化影响对于最终利润的影响很小。”

分情况来看,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如果是自营的但工厂设在美国的话,影响或许也有限;如果是代理的产品,结合药品的高毛利率,实际出厂价格影响或较小,且美国创新药终端价格调整相对容易,成本上涨后,终端价格也大概率会相应提高。BD业务方面,国内企业收取的主要是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受到关税的影响较弱,且BD合作范围中,如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等欧洲、日本等非美国企业的占比也不低。

近三年国内创新药掀起出海潮,对外授权交易管线数量及金额在2024年达到新高,近百次的交易达成超500亿美元的总金额。进入2025年,这种趋势也并未减弱。

媒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有41起,总金额仅370亿美元,已接近2023年全年的水平。

但管线出海热之下,目前已成功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国产创新药仍十分有限,在美国这一重要市场实现产品上市销售零的突破,也是2019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才开始。截至2024年底,国内企业在海外获批的原研创新药数量累计有18款,其中美国市场有9款,欧洲8款,日本6款,其他市场7款。

上述18款药品中,有10款均为合作方式,这也意味着,过半在海外销售的药品,向国内药企支付的形式,主要为销售分成。

2024年凭借头对头击败K药名声大震的康方生物,股价在49日、10日迎来逆势上涨,市场观点认为,康方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主要将由合作伙伴Summit负责销售,关税对其销售分成影响不大,但在国内市场,反而可能会因为进口药品的成本及价格上涨,令其更具市场优势,从而加速替代K药等主要竞争对手。

加速国产替代,也是本轮关税战中诸多行业人士的共同观点之一。

摩根士丹利基金研究管理部潘海洋认为,目前国内科研制剂整体仍由外资占据大头,在进口药品、科研产品等成本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可能加速国产替代,利于国产药企及科研试剂等发展。但药品方面,受医保支付等影响,关税转嫁的难度较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对全球医药巨头都具备较强吸引力,若MNC不愿意放弃,又考虑医保支付对关税加价的限制可能会加速美国MNC等在国内本地化生产,形成全球区域分割生产及分割销售的新局面。

02

创新药企业的战还能怎么打?

关税战开打的同时,美国新兴生物技术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在48日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直指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及技术供应商将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生物技术地位,要求采取紧急措施应对来自中国生物技术的挑战。

如果说去年的《生物安全法案》风波影响的主要是国内CDMO企业,上述报告搅动的无疑将是整个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这也意味着,后续美国对华医药产业的针对性措施并不会停止,行业形势始终严峻。

但这种整体形势将渐趋严峻的风向,其实也早已为国内创新药行业所感知。

去年底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就曾指出,美国进入特朗普2.0时代,中美关系和投资只会更加严峻,不能依赖用投资美国的资金来推动中国的医药创新发展。

不过,市场波动变大,国内创新药出海大趋势和产业发展逻辑却未改变。

正值国内创新药发展逐渐步入商业化阶段,美国市场因地缘政治导致不确定性增加,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潜力则被进一步放大。这就犹如“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逻辑,越来越多的国内创新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多元化的出海布局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聚焦多肽药物、小分子化药的诺泰生物就在49日宣布,与中东知名药企Julphar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在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和非洲地区22个国家就司美格鲁肽原料药供应展开合作。

在创新药产业领域,这样的合作案例近两年已逐渐增多。

譬如刚出售了中药资产,宣布聚焦创新药的复星医药。该公司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进国际化,2024年海外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已经接近三成。目前除了已在美国建立创新药团队,复星医药也已通过旗下控股子公司构建起欧洲本土化制造能力,营销网络覆盖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非洲等市场。

2024年底复星医药旗下复宏汉霖与沙特企业SVAX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借此提高创新和高价值产品在MENAT地区(中东、北非、土耳其)的可及性。20252月,复星医药还新设立了南宁药械销售平台,意在逐步推进东南亚注册和商业化能力建设,以拓展当地市场。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表示,复星要打造的是面向全球的商业化能力,除了美国、欧洲等市场,东南亚、南美、中东地区的人口总数也达20多亿,临床需求同样巨大,且创新药价格比国内市场更好,也将是公司商业化体系构建的重要市场。

类似的观点,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也曾公开提到,欧美市场之外,“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药市场份额在全球的占比看似不到10%,但实际市场需求和潜力非常大,而目前很多国产创新药产品恰好符合该类市场的需求特性。

与其在国内、欧美市场“卷”,不如借着“一带一路”的框架,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渗透,寻求新的增长空间,或成为更多国内药企的共识。新康界了解到,202414款中国创新药在海外市场获批上市,其中6款为首次出海欧洲、东南亚、中亚等地区获批数量均取得突破。

03

投资逻辑会改吗?

与近几年国产创新药出海潮相对应的是,MNC巨头纷纷到中国市场砸钱投资,抢优质管线资产。

目前,国内正全链条推动创新药产业的发展,亦明确鼓励外资到中国投资,而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和高性价比也正是MNC轮番与国内创新药企业达成BD交易的重要原因。在管线BD所得超越融资成为国内创新药企业重要资金来源的当下,叠加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影响,美国MNC的投资行为和逻辑是否会因此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影响国内创新药产业发展?

中美关系趋紧之下,曾有行业观点分析,美国MNCBD方面或将更多倾向于中国成熟资产,从而避免引入早期资产后因地缘政治影响而导致项目中断的风险。而中国创新药企业在融资压力等因素下急于通过BD获得持续发展资金,也将给美国MNC短期内加紧入手中国优质资产的机会。

从贸易战到如今的关税战,未来的不确定性仍较高,具体将如何走向,如何应对,答案亦尚未明晰。

如国内创新药头部恒瑞医药47日回复投资者所言,公司将在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保障稳定发展的同时,立足主业,坚定创新和国际化战略,持续改善业绩,推动高质量发展。

看似场面话,却也是目前国内创新药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性的核心所在。如今中国创新药企业的研发实力和产品价值已经为全球所认可,产业的崛起更是为令美国担忧其霸主地位会被动摇。

具备差异化优势的创新产品,无论在哪个市场,价值都无法被忽视。

短期来看,关税战或未对国内创新药产生大的影响,但在加剧全球医药产业链不稳定性的预期下,要面临的外部压力并不小。长期而言,基于自身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灵活调整产品供应链,推动本土化布局,仍有望在波动和竞争加剧的市场中获得胜利。

可喜的是,随着国内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系列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47日北京、深圳同日发布了《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 年)》、《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再次细化了创新药审评审批、支付、企业投融资等支持细则。

产业生态的向好发展,也将为国内创新药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利用具有商业化价值和临床价值的产品进一步深耕本土市场,同时获得更多向海外市场拓展的机会。

结语

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之下,创新药产业终究难以独善其身,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外部市场,或将带来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但通过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构建稳定的商业化体系以及供应链体系,向更多的市场战略布局寻求增量空间,国内创新药企业也将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