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43字
最近,一家名为Mercor的初创公司宣布其年化收入(ARR)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而就在11个月前,还只有100万美元。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也难怪它能在去年秋天以高达20亿美金的估值顺利融资。
Mercor做的是什么生意?简单来说,它是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招聘平台,帮助像OpenAI这样的大型AI开发者,找到各领域的专家——比如软件工程师、律师、医生等,来“训练”和优化AI模型。
这些专家通过评估AI的回答、或者直接教授模型更优的解决方案,来提升AI在特定领域的表现。这在行业内有时被称为“数据标注”或“模型训练后服务”。
Mercor的三位00后创始人Adarsh Hiremath、Brendan Foody和Surya Midha
表面上看,从100万到1亿美金的年化收入,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无疑是爆炸性的增长,足以让任何一家初创公司和它的投资者兴奋不已。
然而,在当前的AI浪潮中,我们或许需要更仔细地审视这些光鲜数字背后的含义。
据Mercor的一位现有投资者透露,公司营收的大头——大约60%到70%——需要支付给那些参与模型训练的专家们作为报酬。这意味着,Mercor实际的净收入,或者说“毛利”,远低于它对外宣布的1亿美元。
当然,Mercor的CEO Brendan Foody不久前在社交媒体上提到,公司上个月实现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利润”(据了解是指运营利润),并且随着公司为更资深的专家收取更高的费用,其毛利率有所改善。
但高昂的“人力成本”是这类业务模式普遍面临的挑战。不只是Mercor,它的竞争对手,如规模更大的Scale AI(去年预计收入10亿美元,估值高达138亿美元)、Turing(截至2024年底ARR达3亿美元)和Invisible(去年收入1.34亿美元),都面临着类似的毛利率压力。
例如,据报道,Scale AI花在承包商薪酬等直接业务成本上的钱,超过了其收入的50%。
对于熟悉这个赛道的人来说,Mercor总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可能并不意外。毕竟,“人力密集型”是这个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
但对于那些关注AI公司估值倍数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Mercor上一轮融资时,其估值大约是当时约2000万美元年化总收入的100倍。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倍数,尤其考虑到它的收入模式并非像传统SaaS企业那样具有高度的经常性。
当然,对于早期创业公司,过度纠结于精确的收入倍数意义不大。很多时候,投资者奖励的是其惊人的增长速度,或是对其未来市场潜力的巨大预期。
资本之间的竞价追捧也常常会推高估值。Mercor的案例,显然也包含了这些因素。
但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随着AI模型本身能力的提升,寻找那些真正能提供独特价值、帮助模型进一步优化的顶尖专家,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成本也可能水涨船高。如果不能有效地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客户(即提高服务价格),或者找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工作方式,那么这些“AI训练服务商”的利润空间可能会受到挤压。
为了应对这种潜在风险,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已经在布局后路。比如Scale AI、Turing和Invisible都在发展咨询业务,更深入地帮助企业应用那些经过精心训练的AI模型。Scale AI甚至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的数据标注。
Mercor也有自己的长远规划。根据公司CEO的博文,他们的目标是将客户群体从AI公司扩展到更广泛的企业。
理论上,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专家网络和匹配能力,为企业提供短期的项目支持,比如咨询或社交媒体运营。
Mercor希望,通过服务AI实验室积累的经验,能帮助他们更精准地预测承包商在不同工作任务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各类商业客户。
公司简介:
Mercor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招聘的科技公司,2021年成立于美国旧金山,由三位00后Brendan Foody、Adarsh Hiremath和Surya Midha联合创立。公司通过AI技术革新传统招聘流程,服务面向顶尖AI实验室、科技巨头及金融、法律等多元化领域,通过优化招聘效率吸引企业客户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