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中国数学科普界的三驾马车之一
从事科普创作40多年来
出版各类科普作品近200部
“科学与文学”相结合,是他的创作理念
他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形式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
讲得深入浅出
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数学爷爷”
他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李毓佩教授
享年86岁
数学童话,一故事一人生
一生多磨难,李毓佩凭着他的勤奋和乐观坚韧,化困境为精彩。六岁在解放前的沈阳,他遭遇传染病流行,经历开胸手术,拿掉一根肋骨,心脏移位,同病房六人仅他幸存。迁至北京后,家中长辈离世,家道中落。身为独子,他自小与母亲、姐姐撑起家庭的重担。小学时,他每周骑车去挑选购买书籍,在家开了小人书店对外租借补贴家用。照看店铺的同时,他几乎把每一本书都翻过了。童年大量的阅读积累给李毓佩的数学科普童话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
高中毕业时,李毓佩遭遇了重大打击。虽然是北京四中的优秀学生,但因为身患高血压,不被允许报考常规大学。在大部分同学都升入了名牌高校的时候,他被分配到了师范专科学校。但李毓佩并没有怨天尤人就此消沉,1960年从北京师专数理系毕业后,一直坚持钻研数学教学。1978年由北京白家庄中学调到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后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今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李毓佩从70年代开始进行科普创作,1981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李毓佩深知,数学科普创作绝非易事,没有一定的积累,难有建树。在他看来,深入浅出是科普创作的根基,唯有兼具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扎实的文学素养,才能孕育出既让小朋友感兴趣,又真正对他们有所助益的数学童话故事。
上世纪 70 年代,儿童读物匮乏,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筹备编辑一套涵盖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彼时,李毓佩因常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文章,受到关注,又经叶至善先生的严格考察、认可,开启了他的首部数学科普著作 ——《奇妙的曲线》的创作之旅。自此,他的创作热情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多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连续 12 年为《少年科学画报》撰稿,持续15 年为《小猕猴》杂志供稿。直至退休的二十余载,他已出版 近百本数学科普读物,像《数学科普学》、《数学司令》、《数学大世界》、《有理数无理数大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不仅如此,他的诸多作品还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出版,十几部作品更是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发行,深受青少年读者的追捧。
李毓佩尤其擅长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里,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因而广受少年儿童喜爱,其作品也被公认为是引领孩子们踏入美妙数学王国的金钥匙。
2002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召开“张景中院士、李毓佩教授数学科普专辑研讨会”。张恭庆院士说:“张景中院士和李毓佩教授的系列数学科普读物。许多数学思想被他们准确无误而又浅显易懂地介绍出来了。读起来兴趣盎然,其中有些解题之巧智不能不令人拍手叫绝。” 作家叶永烈说:“李毓佩数学故事文笔生动,幽默风趣,在国内‘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科普作家郑延慧评论:“在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方面,李毓佩的作品区别于常见的科学童话,是他独树一帜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勇敢精神,对付各种场面的智慧,具有一种阳刚之气。”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谢瀛春先生说:“数学系教授写数学书籍,一般人看得懂吗?会不会枯燥乏味?这些疑问难免因人们对数学教师的刻板印象而起。而李毓佩教授流畅的文笔,藉着故事人物‘铁蛋’和古代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的对话,把三角学,黄金律及物理学的杠杆原理介绍给读者。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数学那有艰涩枯燥之理?原来数学也可以像故事书一样可人!”
科普创作之路,漫长且艰辛,四十年来,李毓佩有过迷茫、彷徨,亦历经发展、创新,却从未停下脚步。他独辟蹊径,一心为孩子们打造数学科普童话,在这条道路上坚定执着、砥砺前行,用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奉献力量。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在李毓佩心中,科普创作是教学工作的自然延展,是启蒙教育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他始终秉持着 “熏陶” 的理念吸引孩子们,并不执着于让读者对数学知识全盘 “掌握”。他深知,唯有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数学好玩,领略到数学花园中蕴藏着无尽有趣的奥秘与未解之谜,才能点燃他们内心对数学的热爱。尽管他笔下流淌出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但他从未忘却初心——故事是承载数学知识的轻舟,引领孩子们叩响数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有兴趣主动拥抱数学。
科普作品成功的关键是能否通俗化和趣味化,一部科普作品哪怕科学性很强、内容紧跟前沿,一旦读者看不懂、味同嚼蜡,也算不上一部成功的科普作品。对于少儿科普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李毓佩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去当小读者的数学教师,不应该代替数学老师去系统讲授数学知识,更不能把自己的科普作品写成数学教科书、教辅材料。
历经岁月沉淀与反复摸索,李毓佩洞察到小读者最喜欢四类故事:童话故事,侦探故事,探险故事,智斗故事。他巧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数学思维方式以及解题妙招。就如《数学神探 006》,为何是 006 而非大名鼎鼎的 007?原来,数字 6 在数论领域地位非凡,它是最小的完全数。再看《爱克斯探长》,书名背后藏着巧思,解方程恰似侦破案件,初始皆迷雾重重,不知结果为何,过程中抽丝剥茧,直至解出X,锁定罪犯。
李毓佩的数学通话,好似一把把神奇钥匙,开启了孩子们通往数学奇妙世界的大门,广受欢迎,畅销几十年。诸多作品单本销量突破三十万册。不仅引起科普界人士感叹,读者反馈更是热烈。一位家长满是欣喜地分享:“我家儿子不太喜欢阅读,但看李毓佩教授这套书却是个例外。书中把枯燥机械的数学问题以童话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真是爱不释手。早晨起来就捧着读,临睡前还要再翻一翻,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还总是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新学到的知识。这无疑是一套难得的好书!”
回首四十余载科普创作之路,李毓佩满心愉悦。社会的需求和小读者的鼓舞是他最大的创作动力。站在大学讲台上,每次台下聆听者是数十位学生。可放眼象牙塔之外,受其作品滋养的几代青少年又何止千万?他感慨,这是一种跨越时空、润泽心灵的 “大教育”。他曾动容地提及:“在互联网上,时常看到小读者分享如何从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是抵触,到喜欢思考数学问题的切身感受,我既感动又欣慰。”
笔耕不辍,科普筑梦
李毓佩常说,“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或许不少,可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却几乎没有。” 四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出版图书两百余本,不断推陈出新,凭借多种形式的载体,将数学故事呈现在孩子们眼前,让数学知识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活力。
即便年届八十高龄,李毓佩教授的创作热情依旧燃烧不息。他心系小学数学教育,精心创作配套故事,致力于将学习的乐趣注入课堂。时代在进步,李毓佩也在更新形式,从文字到音频视频作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他的一个愿景就是把自己的作品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数学童话动漫,大幅降低小朋友们进入数学花园的门槛。
李毓佩用他的数学童话培养孩子们大胆想象和敢于批判的思维,启发孩子们的心智和科学素养,这份坚持从未改变。尽管其中遇到过质疑、坎坷,但李毓佩从未放弃,因为他相信所做的努力对孩子们是有巨大价值的。他的作品曾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一等奖”、“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科普图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数学教育图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一等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海峡两岸吴大猷科普作品奖”等,被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评为“金作家”。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除了数学科普图书的写作以外,李毓佩教授还进行科普创作的理论研究,出版了《数学科普学》一书,在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数学科普研究”的课程,该课程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李毓佩为祖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曾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0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2012年获得北京市高校创先争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还被评为“2013年首都市民学习之星”。
数学的进步无疑是科学发展的坚实根基。科普兴,则科学兴;科学兴,则中国兴。李毓佩教授对数学的热爱与对科普事业的责任感,给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他虽已离去,但他的作品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永恒闪耀在数学启蒙的浩瀚星河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孩童勇敢无畏地在数学天地间探索遨游。
编辑:王雨博
责任编辑:关雅萌
审核:郭圆圆、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