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报告文学丨井口妈妈

那年,临近冬季,我随一个采风团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杜儿坪矿采风。在井口,我们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守在井口服务站,像一株枯黄的向日葵,满脸沧桑,满脸笑容,又隐着一层忧虑。矿上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她叫李春娥,是井口服务站的志愿者,已经志愿服务20年了。

20年!听到这话时我心中一颤。20年,足够让一代人成长。而她,为了给矿工服务,竟然守在这里20年之久!她心中的初始动力是什么?又是什么支撑她如此长久地坚守?这成为我心中的谜团。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决定要再次坐在她面前,听她讲被岁月埋没的时光里,到底有多少不为更多人所知的往事。



离开杜儿坪矿之后,我从相关资料中初步了解了李春娥。她出生于1947年,是杜儿坪矿一名普通的矿工家属。从2004年起,她一直在杜儿坪矿党素珍服务站担任志愿者,每天为入井出井的矿工送水、缝衣补裤、做思想工作……总结成一点就是:为矿工服务。她是杜儿坪矿社会公德模范,是西山煤电五一巾帼标兵、先进工作者,还是山西焦煤集团文明和谐道德模范、“党素珍式好矿嫂”,曾获得全国煤矿协管安全杰出贡献奖,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优秀协管员。这一串串荣誉,让我觉得她身上有着说不清的力量,还有一种极大的吸引力。

要讲李春娥的故事,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那个人叫党素珍,也是杜儿坪矿一名普通矿工家属。她用50年时间在井口为矿工义务送水、缝补衣服、宣传安全。当她在岁月中老去之后,矿工们开始叫她“党妈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党素珍年年被评为矿务局和矿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为太原市劳动模范;1996年被评为“全国好矿嫂”,在北京的表彰会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后来,她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2004年3月,党妈妈因脑梗病倒。在抢救过来之后,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啥也不能干了,工人们喝不上我送的水了,这可咋办呀?”她的话让所有在场的人眼泪哗哗地流。2006年,在“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中,党妈妈的事迹被媒体披露,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这其中就有一直跟在党妈妈身边、与她一同志愿服务的李春娥。

早在1988年,李春娥就成了党素珍身边的好妹妹。那时,她刚随丈夫来到杜儿坪矿一年。她看到党素珍每天风风火火地为矿工服务,觉得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当看到党妈妈很辛苦、矿工们也很尊敬她时,李春娥慢慢地打心底里佩服起党妈妈,并不知不觉跟着党妈妈做起了志愿服务。一开始偶尔帮她担担水、放放录音、缝补一下矿工的衣服,看她如何为矿工服务。直到200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党妈妈认真和她谈了一次心后,她才觉得肩上的担子一下子沉重起来。

那天清晨,太阳还没爬上山坡,杜儿坪矿处在一片朦胧之中。党素珍烧过水之后,叫来了李春娥。李春娥感觉她的神情有些庄重,觉得她好像要说些什么。党素珍叹了口气:“春娥,我老了,总有一天干不动了。我觉得,只有你能接替我,干好这项工作。”

李春娥没有想到,党妈妈对她说的是这样一番话。她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连忙推辞:“我可不接你这工作。这叫甚工作,又脏又累,还顾不上家,又没有钱。我家里没事的时候来干干还行,每天来我可不行!”听李春娥这样说,党妈妈叹了口气:“咱的工人出了井,又累又渴,多辛苦!要是能喝上一杯咱们送上的热茶,他们心里可热乎。”

过了一段时间,党妈妈再次跟李春娥提起这事,核心就是一句话,“我就看上你了,你能干好这项工作”。不知道这话说到第几遍的时候,李春娥见党妈妈这样信任她,就应了下来:“你既然选中我,那我就跟着你,干干试试吧。”

其实,刚开始时,李春娥也有些不适应。可是,慢慢地,在工人们喝水时感激的眼神中、在矿工接过缝好的衣服感激的笑容间、在矿工出井后向她的问候里,李春娥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

然而,就在李春娥决心跟着党妈妈好好干,一定要让出井的矿工第一时间喝上热腾腾的开水、听到一声温暖的问候时,意外发生了。2004年3月16日,党妈妈因脑梗病倒。这个消息传到李春娥耳边时,她正送孙子上学。一名路过的矿工叹息:“党妈妈病了,以后咱们可喝不上水了。”这看似无意的一句叹息,在李春娥心底掀起巨浪。当天晚上,她犹豫着和老伴商量,要替党素珍继续干好这项工作。她知道老伴能理解她,但没想到老伴会全心全意支持她。

从此,李春娥挑起了这副担子。她的日子变得忙碌又规律:每天早上5点30分起床,胡乱吃口早饭,6点准时赶到井口服务站。每个早晨,她要挑四五担水,然后在班中餐食堂烧开水,保证6点50分早班下井的矿工能喝上热水。等矿工都下井后,她开始给矿工缝补破损的工作服、手套,有时还有单身矿工的内衣裤。



我终于坐在李春娥面前。这次我是专程来采访她的,不像上一次是匆匆相遇。坐在服务站简易的椅子上,与她面对面时,我清晰地发现,仅仅一年,她脸上又添了一层暮色、少了一些笑容,眼中多了一丝说不清的慌张。她对我有一些印象,但显然不深。

图片

本文作者(左)在党素珍服务站采访李春娥

采访自然是从在这里工作了多少年、遇到过哪些难事开始。刚一开始,我的问话就触到了她最为敏感的神经,她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是让我始料不及的。

李春娥一连擦了好几把眼泪,才有些沉重地说:“我一直在忙这里的工作,老伴去年走了。我最难受的是,他临走前都没照顾上他。”

自从成了“井口妈妈”,李春娥每天早上起床,简单吃碗鸡蛋面,就开始摸黑往井口赶。她要赶在早班工人下井之前,把服务站的开水备好。20年来,她没有耽误过一天。她的生活已和井口、矿工紧紧地连在一起。仅20公里之外的太原,这些年她一次都没去过,外面的都市是什么模样,她一点也不知道。孙子的学校离她家仅1公里,她再没有接送过孙子。儿子也曾埋怨过她不帮忙接送孙子,她执拗地说:“我答应了党妈妈要在井口好好工作。”既然答应了,就要把这件事做好。对她来说,矿工给国家做大事,自己能给矿工做点小事,晚年的生命也会多一些意义。好在儿子只是说说而已,孙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也理解她。他们都知道,她的晚年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全部,都已经定位在那个充满温度的党素珍服务站。

2024年正月初一,李春娥84岁的老伴王满只病情加重,她赶忙叫来儿子,一起把老伴送进医院。初二那天,医护人员看到病房里只有儿子出出进进,问他:“你爸病成这样,你妈呢?”儿子回答:“我妈去井口了。”矿上的医护人员早就知道矿上以前有过一个党妈妈,现在又有了一个李妈妈,工作认真得很。医护人员叮嘱了一句“病情挺严重”,没有多说什么。然而,到了初三,王满只的病情急剧恶化,无法医治,这个当年退伍来到煤矿的老矿工离开了人世。

得到老伴离世的消息后,李春娥赶到医院。泪水盈满她的双眼,内心如同针扎。王满只是李春娥姨家的表哥,当年是姥姥做主让她嫁给表哥。表哥身穿军装,头顶红五星帽,戴着红领章,帅气得很。李春娥虽然害羞,但心里很满意。两人结婚几十年以来,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从不争吵。结婚后,李春娥再也没有叫过王满只哥哥,也没叫过老公,称呼他为“哎”。这一声“哎”叫出去,哪怕对面是十几个男人,王满只也知道李春娥在叫他。现在,她的“哎”不在了,她再叫一声“哎”的时候,已再无人应。其实,早几年李春娥曾想过,再在服务站工作一年就退下来,回家好好照顾她的“哎”,她发现他的身体已越来越差。可是他支持她去给矿工服务,她也没有想到这病会夺去他的命。她说,自己确实有些疏忽大意,后悔也来不及了。她相信,她的“哎”在天堂会理解她。

李春娥的“哎”初六出殡,仅隔了一天,她又出现在井口服务站。李春娥第一天没出现在井口时,就有矿工发现了。到了第二天,她仍没出现,矿工觉察到不对劲。等到第三天她没出现时,有人心里空落落地开始打听了。等处理完老伴的后事,李春娥再回到岗位上时,矿工们几乎都知道她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怕勾起她的伤心事,谁也不好说太多,一个个朴实的矿工接过她递过来的热水时,含蓄地向这位老人表达装在心里的关爱。“一个人要多保重身体”“有事要告诉我们”……一句句话语如此贴心,让李春娥心里暖暖的,有好几次,眼泪差点落下来。她装作坚强,努力挤出笑容。那个时候,她又想起她的“哎”,与她相伴了近60年。当年他也和这些年轻的矿工一样,只是她再也看不到了。直到有一个矿工向她伸出大拇指,对她说“你真棒”时,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当她擦干眼泪,心里松快了许多。她冲着井口说:“哎,当年你可是支持我的!”

李春娥成了“井口妈妈”之后,每天下班都给老伴带回去一些矿上的消息。老伴看她365天守在井口,干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就把家务活都接了过去。女儿和儿子每次带着孩子回来看望,全由他出面“招待”。有时李春娥下班感到劳累难忍,老伴还鼓励她继续向党妈妈学习。

李春娥进入服务站后,服务范围开始一点点扩大,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单身矿工的内衣裤磨破了,她拿回家洗干净,再补好;矿工的床单被罩撕开了,不会缝,她也收过来带回家,补好洗干净,再交还给他们。刚开始,有的矿工不好意思麻烦她,对她说:“您帮我找点布,我自己补吧。”李春娥笑呵呵地说:“你们出门在外,亲人又不在身边,我闲着也是闲着,你们有什么难事尽管找我。”

李春娥是矿工家属,没有经济来源,家中的日常生活全靠丈夫的退休工资维持。她有时在矿区或家属区捡拾塑料瓶、废纸等废品,换成钱后,为服务站购买茶叶、白糖、绿豆、针线、扣子等物品。一年下来,她用这种方式给服务站补贴了3000余元。2005年夏天,王满只看李春娥拾废品太辛苦,想办法帮她解决服务矿工所需的经费。经过一番考察,王满只决定因地制宜,在院子里养蜜蜂,让李春娥给工人们冲蜂蜜水消暑解渴。想起王满只养蜂的事,李春娥简单算了一笔账:“每到冬天,好多蜜蜂会冻死。春天得补充蜂种,每年买蜂就要5000多元。”

也有人问李春娥,这些花费为什么不找女工部报销,她说:“我老伴觉得,花自己的钱做这些事更有意义。”这话说得朴实,却有着深刻的含意——这是王满只支持李春娥的实际行动,也是他对矿工兄弟的一片真情。

老伴离世后,李春娥再回忆起他时,相信她的“哎”,她相濡以沫的丈夫,她青春岁月里的“偶像”表哥,一定不会怪罪她。这个老矿工会默默注视她,也会一直保佑她。



李春娥擦过眼泪,说着说着,又微笑起来。听着她讲述着过往,我心想,20年的时光,哪怕一天收集一片叶子,摞起来也超出她身高许多。她像一棵坚挺的树,在这里扎下了根。20年时间,这里来了多少,又退了多少矿工!而她,却成为一道坚守的风景。

后来,李春娥又讲了一件事。2006年11月5日,她正在给工人送水。一抬头,她看到侄子慌慌张张跑进服务站,人还没站稳就告诉她,他爸爸,也就是李春娥的弟弟不行了,让她快点回家见最后一面。李春娥口头答应着,可还是等工人全下了井,才往回赶,结果姐弟没来得及说上最后一句话。这件事让她想起来就有些难过。但她知道,弟弟在世时,也曾和妹妹一同鼓励她要以党素珍为榜样,为矿工做好服务。他们都为李春娥活成了和党素珍一样的“井口妈妈”而骄傲。

事实早已证明,李春娥确实在服务站活出了价值。

2007年正月初三一早发生的事,至今在李春娥的脑海中清晰如昨。那天一大早,她来到服务站里外忙活。在担水时,她没看到地面有冰,踩上去后不小心摔倒,肩上担着的热水洒了出来,造成手臂深度烫伤。李春娥从地上爬起来后,没有吱声,咬牙忍着疼回到服务站打理上午的工作,直到中午才抽空回家吃了两片止痛片,然后又回到服务站。下午4点她下班回到家时,烫坏的皮肤和毛衣已经粘在一起,稍微一动,血水就往外流。老伴担心她伤口感染,急忙带她去输液。老伴原本以为她会因此休息两天,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她又坚持去了服务站。她对老伴说:“在家养伤不行,我心里放不下下井的兄弟们。”到了服务站,李春娥担心矿工发现她受了伤,把受伤的手臂悄悄藏在衣袖下面。平时,矿工下了井,李春娥就开始给他们缝补衣物。那天有个出井的矿工发现她缝衣服的动作很笨拙,生了疑,拉住她袖子一看,才发现她的手臂受了伤。那个矿工的眼泪一下子积在眼眶里,后来把这事捅了出去。女工部领导知道后,让其他协管员轮流替她的班,但她说什么也不肯休息,仍坚持在井口用一只胳膊为工人送水。

接连几天,总有矿工们把治烫伤的药物送到服务站,并心疼地让她注意养伤。李春娥却和没事人一样,连声说着“不碍事”。等矿工们一走,她却用手捂住了眼睛:多么可爱的矿工呀,你给他们一点点温暖,他们却回报这么多的关心。李春娥说:“这工作,干得值了!”

李春娥像一轮和煦的暖阳,努力地发着光、散着热。她的心靠向矿工的时候,矿工们也记住了她的善行。就在她烫伤后不久,有一天换药回家,她刚坐到车上,一个她不认识的姑娘就对她说:“你是党素珍服务站的接班人!”李春娥自豪地用微笑回应。没想到,那个姑娘坚持替她买了车票。这虽然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着实让李春娥温暖了一阵子,也更加坚定了她为矿工服务的决心。



当年党素珍刚刚走家入户讲安全生产,给矿上出板报、办广播做宣传时,很多人不理解,风言风语很多,说她“不机敏”(方言,意为傻)。结果,党素珍退了,又来了一个“不机敏”的接班人李春娥。李春娥和党妈妈一样,自家的事操心得少,别人家的事却件件不落。

平日里,矿工上班都穿着工作服,尤其是出井后,一个个黑乎乎、脏兮兮的,看不出模样。可是一旦洗漱完毕,李春娥眼前就出现了一大群年轻的小伙子。矿工中有很多是外地来务工的,常年在矿上工作,外出时间少,婚姻大事自然就耽误了。一有机会,李春娥就打听他们对婚姻有什么想法要求,然后动员周围的热心肠姊妹帮他们物色对象。矿上男人多,女人少,但这些年下来,李春娥还是促成了两对。她说:“年轻人成了家,工作就会更安心。这也是一种服务。”

李春娥在井口的时间越来越久,她也成了矿工们的贴心妈妈。有的矿工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会跟她讲。就算不和她说,她也看得出来、问得出来。用她的话说,“一打眼,看那表情,就知道有了心事”。

矿工刘建军是李春娥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他有什么好的事、不好的事,都要和她分享。李春娥烫伤的那段时间,刘建军每次上班都要跑到她跟前看看伤口恢复得如何。要是他说话声脆脆的,李春娥就知道这个心思细腻的年轻人没遇到不高兴的事;如果他一张嘴,声音低沉,或者带着“唉”声,她就要对他刨根问底。李春娥早就从党妈妈身上取到了“真经”——不能让矿工带着问题和情绪下井。

李春娥坐在椅子上,一缝一补的时间里,总会不知不觉听到一些矿工家里的事。谁“三违”了、哪家夫妻不和、谁家和谁家闹别扭,李春娥都装进了心里。每天在站里收拾收拾、缝补缝补,很快就到了下午4点下班的时间。下了班,她总要“顺路”去一下矿工家,“无意”地调解一番。很多时候,当她做完这些“闲事”,天都黑了。由于劳累,晚上睡觉时她常常浑身疼,翻身都困难。可越是这样的时候,李春娥越会想起党妈妈,“我越发感到党妈妈的不容易、不简单、不普通,我越要向她习”。确实如此,党素珍早已经成为她的偶像,而她也活成了党素珍的影子。每每劳累的时候,听到有矿工真诚地对她说:“大娘,您这水是放心水、安全水,真甜真解渴!”她的心里又是热乎乎的。第二天早上五点半便一骨碌爬起床,竟然像又年轻了一遭。

时间是一本最好的故事书。李春娥随手翻开,故事就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讲起当矿工家庭矛盾调解员的事,她张口就提到综采二队的孙二小。孙二小比较活泼,平时喜欢到服务站来喝水。说是喝水,其实主要还是想和李春娥聊聊天。有一段时间,李春娥好几天没见他,放心不下,一打听,得知了原因。原来孙二小平爱赌博的毛病又犯了,老婆跟他又吵又闹,孙二小一生气,不来上班了。一听这事,李春娥坐不住了。下班后,她去了孙二小家。李春娥做矿工思想工作,有时绕着弯说,得讲技巧,但孙二小这事做得不对,用不着绕着说。李春娥直来直去,对孙二小说:“我听说你们两个又闹矛盾了。我告诉你,赌博本身就不对,孩子们大了,你得做出当爹的好样子。你去赌博,一来误了上班,二来上班精力不充沛,就保证不了安全生产。”这些话批评得到位,接着她还得哄:“你赌博,老婆肯定要和你生气。你得把这种毛病彻底改掉,这样日子才能过好。”这头讲通了道理,李春娥转身去找孙二小的妻子:“你作为妻子,对丈夫也要多一点关心。你多给他温暖,他就能有精力去上班,给家里挣钱,你们两个也就没矛盾了。”就这样,连哄带劝,李春娥把这两口子的矛盾化解了。从那以后,这两口子见了她都是笑眯眯的。李春娥有时会问孙二小“手又痒没,吵架没有”。孙二小回李春娥:“您老人家为我家的事那么费心,我再不改,哪对得住您的苦心呀。”



党素珍服务站温和明亮,坐在李春娥的对面与她交谈,就如同在轻轻掀开一本历史书。李春娥每讲一段故事,每讲一段历史,都带着党素珍的影子。这本厚重的书分成了上下册,上册是党素珍流传已久的故事,下册是在党素珍影响下李春娥的故事。上册内容是一个人如何活成一道光,下册内容是一个人如何在光的照亮下前行。

图片

本文作者(左)与李春娥(中)及她的助手合影

那天采访,我特意去了李春娥刚来到杜儿坪矿时亲手搭建的房子。沿着一条蜿蜒的半米宽的小路往山坡上爬,一座座两米多高的石头房子位列山坡之上,有的建在坎边上,有的建在沟谷里;有的几户挤在一起,有的单独处于一隅;有的是两间,有的是三间;有的还坚挺在那里,有的只剩下空空的房框。直到抵达一座院门已锁的院落时,陪同的矿嫂告诉我,这就是李春娥早年的家。那个院子已人去院空,几根枯萎的瓜藤攀墙而出。站在那里,我沉默了好久,整个山谷安静无比。我一直在想象,1987年,作为一名年轻的矿嫂,李春娥刚来到杜儿坪矿时是什么样子?她是否想过,几十年过去,她会成为这个中国普通煤矿上一道无法抹去的风景?

在采访李春娥之前,我想过几个题目,“井口的风景”“党妈妈的接班人”“一棵老树”等。直到动笔,我才决定用“井口妈妈”。

风也许会吹散很多往事,岁月终将带走李春娥的故事。但请记住,在山西太原那个叫杜儿坪的煤矿,有一名矿嫂活成了矿工们的母亲,伫立在那个井口,成为一棵树;守在那个井口,成为“井口妈妈”。

作者:本报记者胥得意    图片:牛文娟
版面编辑:袁理    来源:中国煤炭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1:16
轻松学会100以内加减法,找对学习方法,你家孩子也是小神童!
广告豌豆数学思维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