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球经济愈发碎片化、贸易冲突愈演愈烈的时代,中国向澳大利亚递出了一支试图重建多边秩序的橄榄枝。中国驻澳大使肖千在《时代报》发文,诚挚呼吁堪培拉与北京“携手应对美方单边加税”,共同维护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全球贸易体系。然而,澳大利亚政府却选择在关键节点上不识时务地转身离场,仿佛一厢情愿地相信,只要足够配合美国,便能在风暴中心稳坐钓鱼台。
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在接受采访时,冷冷地丢出一句:“我们不会和中国牵手参与任何全球竞争。”这番回应几乎像是条件反射,言语未落,政治信号已透:澳大利亚的立场,不是基于现实利益的审慎判断,而是一种机械重复的“选边动作”,像是在外交剧本上划勾完成任务。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马尔斯还强调,澳大利亚将致力于贸易“多元化”,强化与欧盟、英国、印度、中东和印尼的合作,来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听上去充满自信,实则是一种典型的纸面幻觉——在全球需求低迷、供应链割裂的背景下,这些市场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取代中国所提供的巨大吞吐量与购买力。更何况,在铁矿石、大麦、牛肉等领域,澳洲经济对中国的出口依赖,远比澳政客的演讲更诚实。
北京递出橄榄枝,堪培拉转身“向铁拳报到”
中国的提议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对全球经济脱钩趋势的冷静观察。随着美国不断加码保护主义政策,国际贸易秩序早已从“规则谈判”转向“关税施压”,从多边博弈变成了美式独角戏。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选择向澳洲示好,无疑是一种战略善意——既是稳定双边关系的机会,也是对中小经济体的一种再平衡呼唤。
然而,堪培拉却将这一善意误读为“试图拉拢”,仿佛只要同中国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就会背叛“西方阵营”。这份敏感,实在像极了一个人努力在外交舞台上维持自己“忠诚盟友”的人设,哪怕代价是经济自断一臂。
就在澳洲表忠心的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然重回白宫的“贸易鹰派总指挥”当头一棒:依旧对全球盟友统一加征10%进口税,澳大利亚也未能幸免。堪培拉做足了表态、演满了姿态,换来的却是一纸不留情面的“收费清单”。
讽刺的是,特朗普甚至毫不避讳地说出自己的判断:“有些国家打来了电话,是因为怕了。”显然,澳大利亚的焦虑被看穿,而它的表忠诚,也不过成了大国博弈中的附带损耗品。
“多元化”的幻象,掩不住战略上的自缚
副总理马尔斯所宣称的“贸易多元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语言的再包装。在现实层面,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依赖不减反增。
仅2024年一年,对中国出口额就达到1790亿澳元,占全部出口的近三分之一;而对美出口则不足5%。这种结构性的事实,任凭政治话术怎样包装,也难以掩盖经济根基的倾斜。
所谓“多元化”,倘若建立在对最大贸易伙伴的有意疏远之上,就不再是风险分散,而是主动制造风险。在全球高通胀、增长疲软的时代里,拒绝中国市场,不是明智,而是奢侈。
然而,澳洲却偏偏执迷于这种“战略自缚”——既不敢真正脱钩,又要在外交上保持距离,仿佛一边吃饭一边骂厨子,还得装出一副“自给自足”的模样。
被“顺带惩罚”的宿命
澳大利亚政府始终强调对美联盟关系的“不可替代性”,这在安全上或许有其考量,但在经济利益上,代价却是沉重的。面对特朗普政府毫不遮掩的“以打代谈”政策,欧洲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对美依附的代价,连韩国、日本也在寻找战略缓冲的空间。只有澳洲,依旧如“太平洋门房”一般,站得笔直却挨得最狠。
澳大利亚中央银行早已警告:中美持续的贸易对抗,正对澳洲本土投资与消费意愿产生实质性打击。尤其是制造业、矿业、农业等出口依赖型产业,在面对全球性不确定时,原本就缺乏回旋余地,如今再加上“政治立场先行”的政策指导,风险只会被进一步放大。
更何况,对澳大利亚而言,美国即便再怎么“关税平等”,也难以在资源采购、消费品市场和原材料吞吐方面弥补中国的缺位。这不是情感归属的问题,而是现实博弈的冷酷。
不识时务者,不止可悲,还可能无路可走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在大国博弈中没有筹码,最起码要保有判断形势的能力;但澳大利亚如今既缺谈判的牌,又丢了判断的尺。当美国加压之际,堪培拉所展现出的,不是灵活,而是僵硬;不是独立,而是不识时务。
也许在某些政治精英眼中,继续做“南太平洋最忠诚的盟友”仍是一种值得坚持的国家叙事,但现实世界并不奖励忠诚,而只按利益分配筹码。北京递出的,是稳住贸易秩序的手,美国伸出的,是收割利润的手,而堪培拉执意要伸出自己的手,去接那一记毫不留情的关税耳光。
如果这不是误判,那只能说,是一种自甘边缘的战略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