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杨淙,带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告知各位家人们,吾妻杨奇娜于2025年4月2日上午,因突发低血糖与世长辞,终年38岁。”
——4月6日,社交平台账号“阿根廷奇娜”发布讣告时,许多人仍对“低血糖能致死”这件事感到震惊。
在大众健康视野中,似乎“高血糖”才是那个需要防的“老对手”。但就在我们把注意力锁死在血糖过高带来的并发症时,血糖过低却悄无声息地拿走了生命。
低血糖,真的会致命吗?这个听起来像“反义词”的病症,其实可能更迅猛、更沉默、更让人猝不及防。
一、“低血糖”不等于“轻微问题”:认知偏差正在吞噬时间窗口
很多人对低血糖的认知,止步于“有点头晕”“吃块糖就好”。但医学上,低血糖的严重程度早已被明确定义:
级别 | 标准 | 危险信号 |
---|---|---|
1级低血糖 | 血糖≤3.9 mmol/L | 需警惕,及时摄入碳水 |
2级低血糖 | 血糖<3.0 mmol/L | 已构成“显著低血糖”,需要干预 |
3级低血糖 | 无特定血糖值,但出现严重认知障碍 | 需他人协助或紧急救治 |
也就是说,不是血糖值低到某个极限才危险,而是症状严重程度才决定生死。有些人即使血糖值尚未低至2级,却已经陷入认知混乱,甚至无法求救。
二、无症状 ≠ 无风险:50%的1型糖友可能完全“察觉不到”危险
“我没有什么症状,不像是低血糖。”
这句话,可能就是悲剧的前奏。
低血糖可怕之处就在于“无症状型”。长期患病的人群中,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交感-肾上腺反应会逐渐“钝化”,对血糖下降的反应越来越弱——直到认知功能都被影响,人才开始“感到异常”。
数据显示:
治疗25年后,50%的1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无症状低血糖;
即使是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约10%会因长期病程丧失对低血糖的警觉机制。
这样的无声危险,极易错失早期干预时机,转瞬即成“严重低血糖”。
三、谁更容易中招?这些人群,风险更高
除了糖尿病本身,以下几个因素也会显著增加“严重低血糖”的发生概率:
强化控糖治疗
尽管控糖目标很重要,但过度追求“指标漂亮”可能反而导致频繁低血糖。2021年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就提出了“去强化治疗策略”,主张精细化个体管理。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病患者降糖药代谢减慢、胰岛素作用增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痴呆等情况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做出正确补救反应,是非常危险的组合因素。病程长、年龄大
糖尿病持续时间越久、年龄越大,身体对血糖变化的应对越差。
四、“吃糖预防”靠谱吗?小心越补越错
很多人以为,只要多吃点甜的,就不会低血糖。
错。大错特错。
血糖正常时,随意吃高糖食物,不但不会“保平安”,反而容易血糖飙升后又急坠——尤其是在胰岛素使用者身上,这种剧烈波动极易诱发真正的低血糖。
正确做法应当是:
晚间高风险者可少量加餐,但应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
高危患者需随身携带速效碳水(如葡萄糖片)和糖尿病急救卡;
运动前后应检测血糖并适量补充;
孩子患病者,应让老师、亲友了解情况,并教会如何应急处理。
五、出现严重症状,必须紧急处理
若出现以下表现:
昏迷、癫痫发作;
认知混乱无法沟通;
无法自行进食补糖;
此时,切忌强行喂食,应立即使用胰高血糖素肌注或皮下注射进行抢救,并尽快送医。
六、防低血糖,记住这“六件事”
控好原发病(糖尿病、肾病、肝病等)
避免饮酒,尤其空腹饮酒
体育锻炼前后监测血糖
随身备好含糖食物
配备急救卡
家庭成员、同事、老师同步告知风险与处理方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对“慢性病”提高警觉,却常常忽略了“突发”的致命风险。低血糖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误解的沉默杀手。
而对于年仅38岁的杨奇娜来说,一次突如其来的低血糖,就悄然切断了她与世界的联系。她的离去,也许能唤醒我们对低血糖的再认识——它不是小问题,更不能掉以轻心。
当你看到一个人脸色苍白、话语含糊、动作迟缓时,不要犹豫。递给他那颗糖,或许就能挽回一个家庭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