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转战银龄市场,这钱比校外培训难赚!

退休不久的张阿姨,偶然间刷到一则宣传理财网课的推送。视频里,自称某知名财经教育机构的老师,正和一群“银龄同学”热络地交谈着,讲述着提升理财能力、实现财富增值的方法。

“0元9天免费体验课”“零基础也能包会包赚!”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瞬间吸引了张阿姨的目光。

“现在正好有空闲时间,未来养老看病都得用钱。花点小钱,说不定能赚大钱,这买卖值!”于是,张阿姨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该机构2980元的课程包。

然而,几节课过后,张阿姨就察觉到不对劲了。课程内容深奥难懂,远远超出了她的理解能力。更让她苦恼的是,“班主任”不仅没有给予有效的帮助,反而不断向她推销更高价的实操课。

这一系列操作,让张阿姨身心俱疲,萌生了退课的念头。可当她多次私聊“班主任”、留言客服时,得到的回复都是无法退费。

事实上,张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

北京市朝阳区综治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涉老年人网络培训的投诉量出现了明显异常。

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银龄”人群,针对同一家科技公司发起了维权投诉,诉求高度一致:要求退还培训费。

经初步调查,综治中心了解到,这家科技公司是辖区内一家从事在线培训和技术推广的企业,服务用户上万人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馈,仅半年间,针对该公司的投诉就多达150多起,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面对维权用户与科技公司各执一词的局面,以及繁杂的维权材料,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也犯了难:科技公司已提供课程服务,但教学效果因人而异,如何认定公司有无违约,以及消费者是否有权终止合同并退回费用?

如何妥善处理这百余起纠纷,并应对可能出现的更多纠纷,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好在经过3个多月的调解工作,176起投诉至综治中心的纠纷均得到妥善化解,科技公司也主动与其他用户达成了和解方案,有效避免了后续的投诉纠纷,200人的维权群就此解散。

当“夕阳红”遇上“理财课”,银龄群体需要的不仅是防骗指南,更要构建"适老化"的数字生态。

据业内人士透露:“老年课程转化率是年轻人的5倍,研发成本只需1/10。”

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商业模式,催生了大量“伪适老”产品。

在调解此类消费纠纷时,有工作人员发现,在多数老人的手机相册里,都保存着密密麻麻的课程截图和转账记录,却很少有人保存电子合同,“他们说字太小看不清,客服让点哪里就点哪里。”

此外,课程表刻意安排在子女上班时段,直播界面放大三倍却隐藏关键条款,课后虚拟奖状不断强化“聪明投资人”人设......这些做法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在理财课程学习中的困境。

更为隐蔽的是,一些机构还对银龄群体进行心理操控。

有心理学专家指出,退休后的价值感缺失,加上对养老医疗费用的焦虑,让老年人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老有所为”。

当社会角色被退休制度强行剥离,理财就成为老年人重构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调研显示,67%的老年人选择理财课程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能力”,42%的人将收益视为“给子女的意外之喜”。

例如某诈骗团伙的话术手册明确规定:“每周三次情感关怀电话,要不断强调‘您是最聪明的投资人’。”

这些细节均暴露出商家对老年群体心理的深度揣摩。

为了保护老年人的消费权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2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老年人消费权益保护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严打养老诈骗、完善消费护航机制。

在法律层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明确指出,培训机构若未履行充分告知义务,老年学员可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北京某法院近期判决的“理财课退费案”中,法官特别强调:“适老化服务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保护银龄群体的消费权益,本质上是在守护每个人都会抵达的人生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