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英语启蒙,最难的一步是“开始”。
特别双减之后,英语培训课、外教课数量锐减,英语启蒙主阵地从机构回归到了家庭。
这让家长们不得不直面启蒙难题: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英语启蒙理论那么多,到底应该相信谁?
近期,鱼圈重新回顾了英语启蒙四大宗师廖彩杏、吴敏兰、汪培珽、盖兆泉的著作:
廖彩杏《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
吴敏兰《绘本123 每个妈妈都能胜任的英语启蒙》
汪培珽《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盖兆泉《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
以上四位老师的书中,有理论,也有自家孩子的实操案例。
尽管她们在某些问题上观点不一致,但我们仍能从中归纳出一些英语启蒙“共性”,这些共性在鱼圈的英语规划路线中,也处处能看见。
以上四大宗师,都是高知妈妈。前三位是中国台湾人,且都有美国求学经历。盖兆泉本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外研社的资深编辑。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她们都积累了较多英语学习经验。
接下来,让我们依次深入盘点她们的理论与实操方法。
【理论篇】
廖彩杏老师认为,英语启蒙应遵循“四不一没有”,即:
不必先认单词、不必先学语法、不必先学音标、不必中文翻译、没有抽问考试。
她认为英语启蒙的关键在于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
其中,她大力推荐用有声书作为学习材料,因为优质有声书具有以下优点:
1、重复句多,利于孩子形成长久记忆。
2、图文合一,利于孩子理解剧情并推测情节发展。
3、可循序渐进、持续播放。
廖彩杏认为,孩子聆听大量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有声书,自然会受到影响,说出各式合情合理的句子。
【实操篇】
在自家孩子的学习实践中,廖彩杏采用的方法为:
1、每天早、中、晚各听半小时,一天听1.5小时。
2、外教带读英文故事,每周2.5小时。
基于自家孩子的实践基础,廖老师制作了一个一年52周、130本的英语绘本听读计划:
1、以每个月为大单元、以每一周为小单元,每周播放3~4本英语绘本,合计每月播放12~16本书。
2、之后两周再将上个月的有声书重复播放一次。
3、进入第二个月,可以邀请孩子表演、跟读,增强他们对英语的实践能力。
廖彩杏认为,定时、定量的播放,是前端的原料输入,而孩子口齿清晰的英文朗诵,是后端的成品输出。
从输入到输出,孩子都在吸收音频中不同的养分。
如需高清大图,请后台回复“流派”
【理论篇】
《绘本123 每个妈妈都能胜任的英语启蒙》这本书其实涉及的理念不多,更像是对优质绘本的介绍集。
吴敏兰认为,学习英语不能仅仅依赖听有声书,阅读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孩子可能会一直处于“英语文盲”状态,无法真正掌握书面语言。
她提出英语阅读有两大目的:
1、让孩子对英语产生好感,喜爱英语阅读
2、持续给孩子大量的词汇输入
对于英语绘本阅读,她给出以下实用建议:
1、引导孩子观察阅读
2、通过互动式阅读激发兴趣
3、善用道具
4、通过韵谣熟悉英语语感
5、适当应用有声书
6、不要用绘本说教,避免破坏孩子积极性
【实操篇】
每天花20分钟,给孩子念3本以上绘本。
如需高清大图,请后台回复“流派”
【理论篇】
关于启蒙年龄,汪培珽提出,英语学习越早开始越好,只要孩子在英语环境中,自然能够习得这种语言。
她认为英语学习讲究“一听、二说、三读、四写”,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听力输入,孩子才能够自然开口表达。
听故事书,就是一种“听”的好方法:
1、故事书是最有趣、最生活化的学习渠道
2、故事书中,有无限的人生乐趣
【实操篇】
汪老师分享了念英文绘本的具体操作:
1、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念到第三遍,只念英文。(翻译次数可视孩子的理解程度增减)
2、每本念熟了,再加下一本。
3、念前家长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查读音、自己大声念几次、练一下,不要忽略气音、尾音。
4、先爱上绘本版本的故事,再去听音频。
5、中英文故事,买一个版本就行,不要重复。
汪老师认为,家庭最大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做好“听说”,至于“读写”可以后期交给学校。
如需高清大图,请后台回复“流派”
【理论篇】
盖兆泉老师更为细致地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她指出:
英语启蒙“听说读写”顺序不容颠覆;
遵循“i+1”可理解输入,“i”即孩子当前水平,“+1”即在现有水平上难度+1;
保持大量、有意义、有兴趣的语言输入;
尊重沉默期;
珍惜语言关键期;
儿童不会因为学英文而影响中文能力的发展;
同时,盖兆泉老师提出了绘本、教材和分级阅读之间的区别:
绘本是甜点
教材是主线
分级阅读帮助孩子走向英语自主阅读
【实操篇】
基于理论,盖兆泉老师提出了3岁起点的英语启蒙规划。
3~5岁英语启蒙
目标:创造良好的听英语的环境
原则:兴趣第一,大量输入
方法:亲子口语、看动画片、读分级读物、每日熏听、外教课(听力词汇大于1000)
父母角色:激发孩子的兴趣
6岁
能力前提:3000听力词汇
目标:迈向英语自主阅读
方法:报名自然拼读班,同时和上阶段一样做好听力输入
父母角色:把孩子领进门
7~9岁
重点:加入“学得”,系统学习英语教材
方法:报名教材培训班,大量阅读分级读物(300~1000本),读初章书、中章书,坚持听力输入
父母角色:资源的提供者和课外班的接送者
10~12岁
目标:认读6000词汇量,向学术英语发展
方法:加大读写学习力度,提高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听复杂小说、科普节目、演讲、历史地理知识
父母角色:帮孩子做好应试准备
盖兆泉老师认为,英语应该成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本身。
在《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启蒙规划师2》中,她还提出了6岁起点和8岁起点的英语启蒙路径。
看完四位老师的主要观点,想必大家心中都会有一些启发。接下来,我们进行横向比较。
对于主要学习材料和是否需要翻译等细节,老师们各有各的观点。
关于【主要学习材料】,吴敏兰和汪培珽都将绘本作为主要启蒙读物,廖彩杏也是听绘本。
盖兆泉则觉得绘本不过是点缀,真正提升英语能力的是分级和教材。
关于【是否需要分龄】,廖彩杏认为,英语学习的“学习材料”,主要看“英语年龄”,无需考虑中文认知。
比如,6岁开始学英语的孩子,和1岁开始学英语的孩子,英语年龄都是1岁,所以看的绘本一样。
而盖兆泉则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她认为,当一个孩子的母语能力已经很强,认知水平已经很高,他是不愿意看国外幼儿园的读物的。
关于【是否需要翻译】,廖彩杏认为无需翻译,孩子会从配图中理解内容的含义。汪培珽主张翻译。
盖老师没有明说,但是她强调“可理解输入”。
撇去上面这些差异点,四位老师的英语启蒙路线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四个共性:
1、前期强调听力输入
四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听力输入的重要性。
就算是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他们学习英语也必然经历这样的过程:
先从生活、家庭中听到大量英语,理解它们的含义,接着内化、输出。这个过程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
至于“读”“写”等能力,都是要到小学之后才慢慢发展出来。
因此,孩子学习一门语言,最要紧的不是背单词、学语法,而是让孩子听个够。
听说读写金字塔,来源于《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启蒙规划师》
先听够,才能输出。
没有英文环境,我们就用听英文绘本、英文动画等方式,创造出这样的环境!
盖兆泉老师说:
在入门阶段,应该让孩子把主要精力花在对语音的掌握上。只学听说,孩子的学习效率反而快得多,加一个认字的包袱反而是帮倒忙。
汪培珽则说:
“听”英文的能力,是我可以给孩子一辈子的礼物。它也是许多父母无需仰赖太多金钱,只要肯花费时间和力气,就能把梦寐以求的英文听力教给孩子的方法。
2、前期强调无痛习得
四位老师都不认为英语启蒙就必然跟“痛苦”的学习体验挂钩。
相反,她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符合孩子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学习材料,让孩子无痛走上这条路。
譬如,当一个孩子在看英语绘本,他看的不是英语,而是其中的故事。
同理,当一个孩子在看原版《Peppa Pig》,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完成任务,反而会因为情节的有趣而哈哈大笑。
老师们在前期都会强调“弱化压力”。
譬如,廖彩杏表示:
当孩子还是跟读时,无论孩子念得生涩还是流畅,发音是否标准,都要鼓励孩子,不要纠正、不要苛求。
吴敏兰特意强调:
不要用绘本说教,也不要让孩子感觉在用绘本“学”英语,因为孩子会感觉到父母想要看见成果的“学习压力”。
她认为,阅读是一件享受,任何和“压力”有关的感受,都请尽量避免出现在亲子共读中。
汪培珽则提出了“三个不”,即“不考试、不怀疑、不问听懂没”。她指出:
不要拿故事书考孩子,只要孩子愿意听完,就算一种胜利。给孩子时间,他慢慢就会成长并证明自己。
这些话语让鱼圈内心有些触动。
说实话,在英语启蒙这条路上走得久了,我们总会想要看到一些“成果”。毕竟,阶段性的正向反馈,往往能化作我们持续前行的动力。
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有时候我们的动作难免会变形,会给孩子一些压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样笃定又踏实的心态,实在是一股清风。
3、强调阅读
尽管四位老师对于“读什么”各有观点,但是,对于英语阅读,她们都给予了极为正面的反馈。
吴敏兰老师说:
想读的书永远读不完,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地方。
启蒙阶段,英语绘本中的有趣情节,可以激发孩子对于英语的好感。
廖彩杏老师强调了这一阶段的“选书要合适”:
抚养孩子是一种“创造性的付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是一个吸收大量信息并仔细过滤选项的工程。
分级阅读的螺旋上升、词汇高复现率,让孩子迈入自主阅读大门,逐渐拥有英语阅读能力。
到了后期,阅读英语故事,则是一种“read to learn”,能让孩子把英语作为工具,真正地去学习不一样的社会与文化。
4、家长的参与度与坚持影响成败
以上四位老师,在自家孩子的英语启蒙道路中,都进行了深度参与。
盖兆泉老师甚至花了一个章节来阐释家长的角色。她说:
外语学习中,父母的总角色是策划师兼后勤人员,要负责:1)内容、资源的推送;2)接送上下培训班;3)应试准备;4)鼓掌。
她提出,在启蒙阶段,家长要参与多一些,越大就越放手。
只有家长深度参与,才能察觉孩子的兴趣和水平,并调整资源。这能在最大程度上放大孩子的启蒙效果。
“日复一日”的努力也很重要。
盖兆泉老师的英语启蒙规划以“10年”为单位,她说:
任何特长都得下十年功夫。
汪培珽老师则直言持之以恒是成败的关键:
孩子一开始会爬,接着会走,最后就会慢慢跑起来。英语启蒙度过最初缓慢的爬行期后,一定迎来爆发期。
吴敏兰老师也提出:
不要只是“三分钟热度”,坚持与续航力才是关键。
以上四个共性,也是鱼圈英语启蒙学习方法论中反复强调的。
比如从听力开始,慢慢积累孩子的英语势头,等听力词汇积累到位了,再学自拼,过渡到自主阅读,接着“入章”。
鱼圈一些家庭在复制这条路线后,确实获得了极大的进步。
来自杭州的小郭,从听绘本起步,而后学自拼、读分级、入章,经过了四年的积累,在一年级暑假考过KET。
来自天津的Cindy,通过超记牛进行熏听,再配合《红火箭》等分级,一年时间就读到了牛津树8/红火箭流畅2级。
这两个家庭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听力先行,然后日复一日地执行。慢慢地,孩子就从量变达到了质变。
今天为大家介绍了英语启蒙四大流派,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们的方法看似有道理,但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时间安排、英语学习目标、每个孩子都不同,选取其中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尝试即可。
不建议照抄作业,因为这些大师家庭中也有非常特殊的一面,比如汪培珽家娃一直都上国际学校,盖兆泉老师的儿子读了双语幼儿园,初中就出国留学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有何启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