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荷兰内阁针对技术保护问题出台了一项备受争议的法案,《知识安全审查法案》(Wet screening kennisveiligheid)。
该法案旨在保护敏感科技知识免遭滥用,尤其针对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等国家。
这项法案不仅涉及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国际合作的担忧。
法案内容与核心目标
根据荷兰教育部长布鲁因斯提交的法案初稿,所有希望在荷兰从事敏感科技研究的人员,无论国籍,都需接受严格审查。
这项审查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展开:
首先,这些科研人员将包括犯罪记录、教育和职业经历的审查。
随后,由荷兰情报和安全部门的信息将作为审查依据,荷兰政府还将审查申请人与特定政权或机构是否存在潜在危险联系,。
同时,法案明确列出了需重点保护的敏感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火箭技术和微芯片技术。
这些领域被认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人员的资格审查将特别严格。
此外,法案规定负责审查的机构是司法部下属的Justis,单次审查需在四周内完成,必要时可延长至八周。
然而,评估显示,Justis是否有能力处理每年约8000次审查任务仍存疑,而荷兰的军事情报和公共情报部门已明确表示不参与直接审查工作。
争议焦点:安全与学术自由的冲突
荷兰政府认为,这项法案是必要的。
2020年以来,科技竞争加剧,敏感技术被滥用的风险让各国提高警惕。
荷兰内阁指出,外国势力可能利用获取的科技知识制造武器系统或威胁国家安全。
然而,学术界对此却看法不一,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荷兰多所大学纷纷表态,称过于严格的审查可能阻碍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动。
如果外国学者在荷兰面临繁琐的审核流程,他们很可能选择政策更宽松的国家。
这对荷兰的科研实力及其在全球学术界的地位构成威胁。
此外,该法案规定所有国籍的研究者都需接受审查,包括荷兰公民。
官方认为,这可以避免歧视,因为外国情报部门可能通过荷兰公民获取敏感信息。
然而,这种全面审查引发了一些政党的质疑,认为对本国公民进行调查会增加行政负担,同时可能引发社会不满。
教育部长布鲁因斯承认,法案的审查仅覆盖申请阶段,无法完全避免研究人员在后续工作中被“心怀不轨”的势力招募。
全球趋势:技术保护政策的扩展
荷兰的这项政策并非独立案例。
在全球化科技竞争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在加强技术保护,以防止敏感知识外泄。
2018年,澳大利亚推出《外国干预透明法》,强化对科技合作的审查;英国则通过《国家安全与投资法案》,限制敏感领域的外籍研究人员参与。
到了2020年,美国也通过了《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对敏感领域的外籍投资和合作进行严格审查,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先进制造等领域。
这些政策反映了技术与安全保护的全球趋势。
这种双向审查的实践说明一个不幸的现状,技术保护已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常态。
结语
《知识安全审查法案》的提出,标志着荷兰政府在技术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项法案的出台凸显了全球化背景下学术自由与技术保护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
未来,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
这一事件不仅是荷兰国内的决策争议,更可能影响全球科技合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