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斤大米顶5升血浆?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稻米造血”成现实

AI划重点 · 全文约1688字,阅读需5分钟

1.中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将大米转化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种子”,50斤大米可生产出相当于5升血浆的人血清白蛋白。

2.人血清白蛋白在治疗休克、烧伤、失血等危重症患者时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血浆需求量已超16000吨/年,供应缺口近4000吨。

3.与传统血浆提取方式相比,植物源白蛋白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势,有望以更低价格进入市场。

4.然而,转基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仍存在伦理争议,如何消除公众误解、确保技术安全性和伦理性成为关键挑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4月5日,据央视记者报道,通过神奇的基因工程技术,将大米可以变身成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种子”,50斤的大米,它所生产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的数量,相当于5升血浆的含量。

图片

血清白蛋白,被称为医学界的“黄金救命药”,在治疗休克、烧伤、失血等危重症患者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的供应一直依赖于血浆提取。

然而,这种传统方式成本高昂且产能有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图片

如今,中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从普通大米中成功提取出高纯度的人血清白蛋白,这一突破彻底震动了全球医学界,被誉为“稻米造血”的革命性技术。

血清白蛋白的供应困境

尽管医学不断进步,血清白蛋白的供应却始终无法满足需求。

据山西证券发布的研报数据,国内血浆需求量已超16000 吨/年。2023年,国内共采集血浆12079吨,较2022年增长18.6%,但仍存在着近4000吨的供应缺口。

图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无偿献血量也较低,据安信证券电话会中计算,义务献血每年贡献的血浆量为600吨,对全国的影响百分比不超过10%,

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的水平,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

目前,我国香港和澳门的人口献血率分别为30%和23%,而高收入国家为45.4‰,所以我们国家人口献血率仍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

传统的血浆提取方式还存在另一个重大问题——病原污染风险。

图片

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一直是血液制品领域的隐忧。

如何寻找到一种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大规模生产的替代方案,成为全球科学界研究的重点。

“稻米造血”技术原理及突破

中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植入水稻种子中,使水稻种子能够生产大量血清白蛋白。

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水稻胚乳细胞的完整真核细胞蛋白质加工体系,其结构和功能与哺乳动物细胞高度相似。

因此,水稻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反应器”。

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种植物源白蛋白与人体血液中的白蛋白在分子结构和免疫原性上高度相似,能够满足医疗应用需求。

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肝硬化患者接受植物源血清白蛋白治疗后,与传统血浆提取白蛋白相比,疗效几乎相同,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这充分证明了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产业化的巨大潜力

“稻米造血”技术的成功不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它的产业化路径也正在稳步推进。

图片

武汉禾元生物公司作为研发核心力量,已经规划了大规模种植转基因水稻和建立智能化生产工厂的任务。

目前,使用这项技术研制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已完成三期临床实验,进入新药审批流程,团队已建成了年产100万支注射液的智能工厂,正在建设年产1200万支注射液的规模化生产基地。

这项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显著降低医疗成本。

图片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植物源白蛋白有望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挑战与争议:转基因技术的伦理困境

尽管“稻米造血”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医学价值,但其背后也存在着争议。

转基因技术在公众中一直存在接受度问题,尤其是在涉及人类医疗领域时,安全性和伦理性成为讨论焦点。

首先,公众对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的担忧需要进一步科学验证。

图片

其次,尽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植物源白蛋白安全性良好,但更广范围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此外,在推广过程中,如何通过公众教育和科学传播消除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也是技术应用的重要课题。

“稻米造血”技术不仅在国内具有突破意义,更为中国医学在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这不仅巩固了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实现国际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图片

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对血清白蛋白替代技术的探索仍然停留在较早阶段,尚未突破规模化生产的难题。

这种技术领先为中国在全球生物技术领域赢得了话语权,也为国际市场的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稻米造血”技术的成功,为医学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血液制品解决方案。

从传统农作物到医疗救命药,大米完成了一次跨领域的角色转变。

图片

这一技术不仅能够解决中国血清白蛋白的供应短缺,还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当然,技术的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进一步的临床观察、生态和伦理争议,以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

但毫无疑问,“稻米造血”已经为全球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贡献了一份中国智慧。

参考资料

济宁新闻网:《“稻米造血”成现实!科技狠活让大米秒变“血液蛋白质”》

时代周报:《静丙缺货涨价背后:被当成补品,滥用现象普遍,国内血制品尚未实现自给自足》

航天中心医院:《我国无偿献血的发展、挑战和相关措施》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