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啤酒,泡沫入口细腻,口感柔和,在浓郁的麦芽香中略带微苦,然后慢慢回甘,有明显的桑葚果香。”轻晃酒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学生常丽静细品自己参与酿造的“国潮”啤酒。
4月9日,在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训基地,阵阵麦芽香气与啤酒花的清新气息交织弥漫。这堂食品学院刘海泉教授的《发酵工程》实践课,正以“现酿现喝”的沉浸式体验,让千年发酵智慧在现代实验室中酝酿,“每一滴精酿啤酒都是微生物与人类智慧的对话。”
学酿酒从麦芽粉碎开始
“人类利用发酵技术的历史悠久。进入近代社会,传统发酵技术发展为现代发酵工程,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海泉从面包、腐乳、泡菜说起,为同学们串联起发酵工程的文明脉络。“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精酿啤酒的酿造技术。”
随后,十余名身着实验服的学生从润洗麦芽和破碎做起,在拥有约10个工业罐的这条啤酒生产线上实操。“大家先称取15kg大麦芽,然后加入麦芽质量5%的纯净水进行润洗。”刘海泉详细讲解,淡色麦芽经过辊式粉碎机破成了雪花状。“利用粉碎机进行麦芽破碎,达到破而不碎的程度……粉碎粒径直接影响酶解效率,就像咖啡豆研磨决定萃取风味。”
接着,同学们将粉碎好的麦芽加水进行分步糖化。“糖化目的是将原料中可溶性物质尽可能多地浸泡出来,使很多不溶性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物质而溶解出来,并且所含组分的比例适当。”刘海泉逐步讲解工艺流程,同学们边听边干。
桑葚红枣唤醒“东方甜”
做精酿啤酒,风味的核心源自对原料的严格筛选与巧妙搭配。对此,刘海泉一直认为要玩出“中国味”,鼓励学生们尝试创造“东方风味”。“相比工业化啤酒的标准化配方,精酿更注重原料的天然性、地域性和实验性,通过不同组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味觉体验。”
“今天,我们试试用本土食材重构啤酒风味图谱。”在“旋沉”步骤,师生们把桑葚汁加入,增添啤酒的果香。”在刘海泉指导下,1.5升的纯桑葚汁,染紫了发酵罐,酒香伴随果香清新可人。
不仅是桑葚啤酒,刘海泉还和团队开发了橙皮精酿啤酒、红枣精酿啤酒等,最新款黑米精酿啤酒也在研发过程中。“将传统食材与啤酒结合,我们可以创造出既有深度又富趣味的新风味,希望Z世代用中华食材讲好中国故事!”
课上,有同学提出酿造桂花风味啤酒,试图复刻秋日园林的芬芳;还有同学想把花椒、鱼腥草等香料置入啤酒,挑战味蕾的边界。“把酒言欢学知识,这样的课我保证不迟到!”打了一杯精酿啤酒,武亦文同学笑言还得配点花生米。
跨校培养“渔业外交官”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上海海洋大学)实训基地具备鱼粉(宠物食品)、鱼油、“胶原蛋白”、鱼糜及其制品、啤酒、焙烤、感官等设备产线与实验室,可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过程转化。食品学院党委书记李柏林说,在食品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鼓励同学们走进生产线动手动脑,展现新一代食品人对“中国风味”的创新诠释。
成果发布。孟雨涵 摄
做足“水生态”、做强“鱼文章”。上海海洋大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行业转型升级导向,正打造“渔业+”多学科交叉发展模式。校党委书记王宏舟表示,学校优化“渔业+法学”,深化“渔业+社会学”,谋划“渔业+区域国别学”,为国家远洋渔业合作和远洋渔业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远洋渔业’,开展从渔情预报、智能捕捞到资源评估、养护管理,再到国际渔业治理等全流程、多场景的技术研发。”
两校签约。孟雨涵 摄
当天,海大与复旦签订“渔业外交官”培养协议,开启本研贯通国际渔业治理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新军表示,当前我国在国际海洋与渔业治理领域面临严峻挑战,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双方将通过一系列项目,贯通本硕博、跨校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国家输送高层次涉外海洋与渔业治理人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