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有才华的人,就不应该如此苦难
熊太行
2025-04-09 12:20
发布于北京
情感领域创作者
今天周三,念一封来信,来自D。
熊老师:
您好。
观察到一个现象,不知道值不值得详细分析。
很多念了点大学,有点知识的,90s的亲戚同学,时不时会听到他们评论一个正在遭受创痛经历的人“ta可以把ta的经历写成书了”,或者评论一些作者“才华配得上苦难”。
我向一些学历高的长辈讲述生活挫折的时候也得到过:
“这是段有价值的经历你可以写下来出书”的下意识随口一答。
这些天真冷漠的视角隐隐让人不适,可能是教育造成的吧,哈哈。
以上是我的分享,多有打扰,祝您愉快!
D
D:
你好,不打扰,我很喜欢这样的问题。
我这个公号,最怕的提问者就是“在吗?”“在哪里提问呢?”“能咨询您吗”。
我回答一句“您说”,他又杳然无踪,如黄鹤入云。
先说你那些90后的亲戚同学,他们说“他可以把他的遭遇写成书了”,意思就是“天呐,太戏剧性了”“这样的苦难也许是意外的财富吧”。
他们不会安慰那些正在承受苦难的人,只好用二分法,坏事变好事,危机危机,病危了也能看见个大公鸡。
至于“才华配得上苦难”,我不知道这人在说什么,也许他们认为有才华了,就要在有些地方当倒霉蛋?
你下次可以直接问问他:“总听您说才华配得上苦难,是什么意思啊。”
也许是说曹雪芹就活该贫病而死,也许是吴敬梓就得家无余粮?也许是蒲松龄就得屡试不第?
不知道,咱们国家这些年有一种苦难叙事,觉得吃苦能让人成长,吃苦能变成财富,其实吃苦一不能成长,二不能变财富。
5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经历过最饿的那三年,你说他们有什么财富了?没有看见谁写出什么煌煌巨作,把那几年记录一下的(有限的几本书是更老的一批人写的),他们大多数得了糖尿病倒是真的,还有的坚持不许倒掉剩菜,必须都吃掉,这都是那几年饿出来的。
至于你向你的长辈倾诉苦难,他们劝你“把这段经历写下来”。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记录和写作,确实是疗愈伤痛的一种办法。
比如歌德失恋了,就写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书里的维特自杀了,歌德却活了下来,活了八十多,八十岁了还在追求十六岁小姑娘。
但丁把单相思对象写进《神曲》,仇人都塞进地狱,于是就成了伟大诗人。
但是也别指望个人经历可以出书,以前我们做记者的时候,经常遇到那种大聪明,觉得他的个人经历特别伟大:
“记者同志,您只要把我的故事写下来,就是一本畅销书。”
遇到这种人,我只好果断打断他:“您好,我不是副刊部情感版面的,我就想问问昨天交通事故的时候,您看见了是吗?”
这都属于自恋狂的范畴。
写下来,可以藏之深山,可以帮我们
记住
。
如果你把自己的经历倾诉给你的朋友、长辈,得到了似是而非的答案,那就说明他们不懂得如何安慰你,他们的阅历和人生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他们只好随口说一些:“苦难也是财富”“苦难可以出书”什么的,敷衍过去也就是了。
你知道他们不会、不懂,下次不抱这样的期待也就是了。
我是非常厌恶这种苦难是财富的叙事的,我觉得勤奋的人、有才华的人,就应该有钱、出名、长寿、收获尊重和爱。
欣赏对勤奋的人、有才华的人的折辱,讴歌这样的苦难,都是变态。
我每次去国博看完古代历史的展馆,都会琢磨一件事,这么好的一块土地,这么聪明勤奋的一个民族,怎么会到几十年前还在自相残杀,还在易子而食?
这几个月有人说,熊师傅,觉得你和过去不一样,激烈了。
这是对的,年轻的时候我尽量避免自己做一个激进派,现在年纪大了,我要避免自己成为一个龟缩派。
有些话中老年人不说,难道还把年轻人顶在前面么?
你的苦恼,我的苦恼,所有人的苦恼,都值得记录。
太行
p.s
说到写作的疗愈作用,想起来之前推荐过的一本书,我的朋友刘丽朵老师的《故事课》
D同学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才有今天的推送,如果希望孩子学会提出好问题,推荐下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