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 绿色金融2.0:从支持产业到重塑生态的跨越

未来,应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支持作用。


原文 :《强化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

作者 |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心 张芳、沈燕鸿

图片 | 网络


绿色金融是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金融有效支持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并在支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突出进展。未来,应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源配置和支持作用。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聚焦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及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动员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通过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与欧盟委员会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和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主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落地等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图片


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和区域发展效果明显。绿色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绿色产业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以2017年国务院批复建立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例,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动下,湖州市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五年间,大部分试验区单位GDP能耗及单位GDP用水量持续降低。


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成效展现。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绿色融资降本增效。在金融管理部门引导下,金融机构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探索建立项目准入碳排放标准,在碳金融、碳账户等方面进行创新。


绿色金融在支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金融机构加大对清洁取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黑臭水体治理及重点流域生态修复等项目的金融支持,持续服务京津冀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太湖等大江大河、重要湖泊保护治理。金融机构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衢州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成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公司,有效保护了钱塘江源头水质。


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


结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绿色金融的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一是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保护修复亟需制度和服务创新。由于生态价值难以核算、生态产品及资源难以确权且相关项目往往具有较强外部性等现实难题,尽管有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但推广复制和规模化难。二是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领域需要更多金融支持。尽管转型金融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市场认可,但由于当前全国性的转型金融标准尚未公开发布和全面实行,金融机构在发展转型金融过程中尚存在诸多挑战,如企业缺乏动力、转型企业/项目难识别、风险管理难等。结合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已有进展,提出如下建议。


图片
图片


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方法学研究,鼓励地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研究建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价值评估等机制,为推进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支持。加快建立重点行业碳核算和产品碳足迹相关标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企业减排责任,建立企业碳核算与碳评价制度,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加快推动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发布和应用。


二是充分发挥金融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加快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增强碳市场的金融属性。通过丰富碳市场参与者类型、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投资渠道,激发企业交易主体碳减排的积极性。探索绿色低碳技术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在制度框架内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市场的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共享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企业污染、环保奖惩、碳排放、碳市场履约等信息共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将相关要素融入投融资决策流程。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建立全国性项目库和地区性项目库,为金融机构精准授信和投融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是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税与金融协同。应考虑建立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导向的金融机构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实施举措。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和使用范围。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等外部性强领域的财税政策支持,建立成本分担机制,以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五是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发展和加强创新。加强与国际可持续金融发展趋势的衔接,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层面研究及制定转型规划,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风险研究,更好适应和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强化考核激励,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丰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EOD)、资源环境要素相关、蓝色金融等领域的金融产品服务。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6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