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一代人的青春
盛玉雷
这是一篇特殊的“编者的话”,源自阅读读者来稿后的感动,写给青年朋友,也写给关心青年的人们。
日前,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和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依托“中国道路中国梦”栏目共同发起“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征稿。(点击此处了解征稿情况。来稿邮件样式,请见链接下部图示)在纷来的稿件中,我们读出一段段别样的青春、一段段火热的人生。那些以奋斗为笔墨书写的文字,充溢着青春之气,激扬着时代新风,扑面而来,叩击人的心扉。
——扎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钻井工人,向地球深部进军,一句“做荒漠中的硬汉,坚挺意志、深扎深挖”,滚烫而执着。
——守望海岛灯火十六载的电网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一句“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才成就灿烂星河”,诗意中饱含赤诚。
——卫国戍边的战士以沙砺骨、迎风淬魂,一句“每一粒沙都是国土,每颗汗珠都是界碑”,道出的是忠诚与坚定。
…………
时代造就青年,青年也形塑时代。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青年的选择与坚持、悸动与勃发,蕴含着时代的脉络、昭示着社会的走向。
刻板印象,正在打破。
95后游戏主播沈悦,发明了一款可以代替键盘的外接脚踏,帮助许多残疾玩家圆了“英雄梦”。用创新的巧思,轻轻抖落“不务正业”的帽子,演绎的是助人为乐的时代新曲。
90后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田园生活融合,讲述“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中国故事,展示的是时代新人平视世界的自信。
从来没有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代青年的使命,正是在得风气之先中理解时代、把握际遇,用全新的奋斗去成就人生梦想、推动社会进步。
青春的力量,从不体现在亦步亦趋中,而是流淌在创新创造里。
新的潮流,正在奔涌。
一度,“孔雀东南飞”“不去‘新西兰’”成为热点话题,年轻人“成长的烦恼”,令社会忧思。
今天,扎根西部的青春儿女道出心声:“好男儿苦中能品出甜,好战士边关就是家”“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
数字令人震撼。10年来,甘肃高校毕业生中超半数选择到西部建功立业;在新疆,活跃着超过7.9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青春闪光的舞台。数不胜数的时代儿女,正在广袤的大地上,开垦人生的旷野、复兴的航道。
新的风貌,渐露峥嵘。
创新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制智能人形机器人,前沿科技“掰手腕”“比进度”;“春节”申遗成功,“哪吒”踏浪出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涨士气”“增志气”……
发展澎湃,青春潮涌。自信自立自强的中国青年,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身姿矫健奋楫争先。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新时代的青年正更加豪迈地迈进宏阔的时间历史、创造崭新的历史时间。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不少人发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巧合”——
曾经,那批出生于1890年后和1900年后的热血青年,启蒙、抗争、救亡,书写感天动地的史诗。
今日,接力棒又交到了一批90后、00后手中,肩负重任的时代新人,奋斗、担当、从容,正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青春都开出绚丽的花。
“你们年轻人,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这么伟大的目标,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看你们的了!”
造探井,找油气,也是我热爱的事业。探井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探路者”,为油气资源的发现、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6500米至10000米处,大量油气资源静默流淌。扎根大漠、与钻为伍,“向地球深部进军”,与有荣焉!黄沙作伴、实干担当,将韶华托付于这片荒凉的热土,此志如磐!
入地,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壮举。作为入地的重要手段之一,超深钻井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打一口万米深井,要穿越不同地层,特别是8000米深度以后,需要扛住200摄氏度的高温和150兆帕以上的地层压力才能正常钻井。150兆帕,相当于将3000多头5吨重的大象压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在这种极限条件下,超长钻头可能软得像吸管。特别是进入易破碎地层时,坍塌埋钻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坚持不懈。与坚硬地壳“开战”,我们团队自主研发“仿生井壁修复技术”,将钻井液注入深井,一方面动态调整密度、平衡地层压力,一方面在井壁形成保护膜,既增强挺进力,又增加防护层。用液体“制服”固体,蕴含“以柔克刚”的启示: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大国工程,必仰仗大国重器。深地钻探,就好比在没有卫星定位的大都市中准确找到一家奶茶店,在千里之外精准插入吸管。隔着厚厚的地壳,勘探深不可见的油气资源,一味深钻可能“南辕北辙”。精准定位、“指哪打哪”,就要依靠12000米超深井自动化钻机。凭借国产旋转导向系统,其可达到0.1度的精度控制,钻头更加游刃有余。
陈鹏(左)进行泥浆泵操作教学。图片来源: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工程公司西部分公司顺北项目组
向深勘探,总是危机四伏,安全之弦须时刻紧绷。一个深夜,刚躺下休息,对讲机传来班长急促的声音,说钻杆可能卡在井里,“弹射”起床、抄上安全帽,我和班长四目紧盯、联手操作5个多小时;7000多米深的井发生井漏,井塌随时可能发生,危险的井喷会威胁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我们紧急配置100多吨堵漏剂、连续抢险46个小时……解除危机,分秒必争。当地壳深处的岩芯返出地面,油气的点滴荧光,让连续值守57天的汉子们喜极而泣。野外作业的曝晒风霜、应急抢险的高度紧张、远离亲人的孤寂内疚,种种情绪在那一刻,化为两个字——值得。
有人或许疑惑,钻井找油气是不是越深越好?也不尽然,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现实需要。实事求是是科学探索共通的道理。上天、入海、探地,一个个探索极限的壮举,起于敢想敢干,基于求真务实。秉持科学精神,赋予“至高至深至远”的理想以现实意义,科学与技术才会带来真切福祉、造福现实生活。
如何至深?因为情深!当我们的钻井向地球深处“探宝”,我也在内心深处探寻答案。不屈的意志、硬核的科技、旷达的价值观,都源于对能源事业的热爱。当一个个数智高效的大型油气田在沙漠腹地崛起,当一个个探井钻头在地壳深处探寻能源宝库,你或许不曾见过我们这群石油工人,但你定能看到中国能源发展挺起的“硬脊梁”。
(作者为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工程公司西部分公司顺北项目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