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新语 | 东大南极科考15载的启示
评论员:东南风
在东南大学众多服务国家战略的课题组中,南极科考课题组肯定不是最大的,但其特别之处是最值得关注的。
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东南大学95后青年学者单硕为南极无人值守能源系统“东大极能”完成运维升级改造后凯旋。东大由此走过了15载南极科考路,为南极科考事业贡献了独特的高校范式。
丹心报国,矢志不渝。东大南极科考课题组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早在2010年,郝英立教授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在西藏高原因公殉职,将生命献给了极地科研事业。他主持研制的平台随第27次南极科考队运抵南极,改变了长期租用他国平台传送南极科考数据的状况。15年以来,东大南极科考课题组多次出征南极,以科研成果助力国家极地战略,为实现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贡献力量。
自立自强,坚持攻坚。东大南极科考课题组始终针对极地极端环境开展研究。课题组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东大极能”无人值守智能电源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与绿色能源高效利用,已服务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等科考站点。启动“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预研项目”,推动建设被誉为“小南极”极地模拟装置,为在南极运行的各类仪器设备和参与各类项目的人员提供测试环境,服务中国乃至世界的南极科考事业。
跨界协同,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东大南极科考课题组来自于自动化、能源、医学等多学科,从郝英立到魏海坤、葛健等学者,再到此次凯旋的95后青年学者单硕,形成“导师带团队、前辈传新人”的梯队建设机制。从2010年至今,东南大学累计派出11人次赴南极,单次任务周期长达半年,形成“接力式”科考模式,确保技术迭代与经验传承。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配图摄影 | 杭添 胡桃
责编|蒋子羲
校对|温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