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发过小米跨界开发的小米家属院,又有跨界搅局者来了:
贝壳全面进军房地产:截止到目前,贝壳旗下的房产开发板块贝好家已经在上海、杭州、成都、长沙、西安五座城市拿地。
接下来,是水土不服,还是高歌猛进?
行不行,市场说了算。
近期成都项目有部分产品信息已经透露,据说以现房入市,单价约6万元/㎡,单套总价或超1800万元!
这是贝壳首个自主操盘的项目,也是去年的楼面价地王:
2024年9月20日,经过82轮竞价,贝壳以10.76亿元的价格竞得锦江区金融城三期H12地块,溢价率42.19%,折合成交楼面价27300元/㎡。
这个价格,现在看已经不贵了,因为在前几天已经被同处于金融城片区、建发新拍得的地块超越,楼面价41200元/㎡。
根据成都规划局网站公示的规划,贝壳开发的首个项目共建设4栋15-16层中高层住宅,建筑高度约60米,用两梯两户/三梯两户设计,户型面积均在200㎡以上,总户数仅108户,妥妥的豪宅大平层产品。
设计上,四栋楼分布于地块四角,楼栋造型全部采取倾斜工字型围合排布,创新大胆独特。有人说它像蝴蝶,有人说像螃蟹,但我觉得它更像排列组合的哑铃。
楼栋的排布为什么这么设计,需要拉到地块上去看,只有二十多亩,南向是绿地,西侧是金融岛。
根据网络流出的户型图来看,户型也极致创新大胆。3栋主力户型约370㎡,另一栋为270㎡,套均基本达到360㎡,综合得房率达到甚至超越了100%。
为什么说它大胆?
比如370的户型,主卧、客厅都做到了270度采光,未来外立面也大概率是玻璃幕墙,也就是说客厅、卧室都能做到三面全落地窗的「全景舱」,很梦幻的感觉。
但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第一眼看到这个户型是先是感觉惊艳,其次想起来之前看到的下图这个「网红哑铃户型」。为了打造和主卧的端厅,妥协出了15.3米长的“过道”,两个哑铃户型又组成了一个大哑铃。像非正南正北、非南北通透、次卧面积小这种小问题,可能在成都抗性不大。
贝好家这个项目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户型创新带来的「对视」问题。看下了下网图户型的尺寸,同层两户客厅阳台最近的地方不足8.4米,卧室不足9.8米。那怎么办?拉窗帘呗。
想起曾经在开发商时经历过的一个项目,同样是蝶形异形建筑,确实会有对视问题,不过是公寓改办公,抗性不大。
由于地块小,整体景观规划上算是螺狮壳里做道场,首层架空打造泛会所,中央设置下沉庭院和中心花园,规划216个机动车位、396个非机动车位及5523㎡绿地,并配置400㎡全民健身场所。
再来梳理下贝壳开发的几个逻辑,或者说给行业的一些启示。
首先,贝壳并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团队也都是行业有经验的资深人士。据说贝壳最爱挖龙湖和万科的人,工程总、研发总、运营总是龙湖的,客研总是金科的,财务、景观总是万科的……
其次是贝壳的“1+2业务模式”,是业内没见过的。
所谓的1,是以大数据支撑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从消费者到制造者)产品解决方案。
2是贝好家基于贝壳的庞大体系,提供“灵活多样的资金解决方案”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高效获客营销方案”——简言之,我是金主爸爸,我有渠道客户。
贝好家的C2M模式是基于贝壳在房地产领域的平台优势,通过整合客户需求与产业链资源,号称实现从消费者到生产端的精准匹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开发。
核心逻辑与特点是贝壳通过其庞大的中介渠道积累的客户数据(如购房偏好、户型需求等),反向指导产品设计和开发。
从精准市场研判、定制化产品设计到高效开发落地的闭环模式,有点像制造业的柔性生产逻辑,究竟效果如何,还只是实验性尝试。
还有一个点是,贝好家在成都的首个项目23.69亩,西安的首个项目14.475亩,上海的首个项目23亩,杭州的首个项目22.86亩……基本都在20亩左右,而且西安是绿城代建项目。
全部是小步快跑,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主城核心地块的保守型策略。
中介基因与开发能力的融合,究竟是水土不服还是降维打击?
需时间检验,尤其是高端产品的设计、工程管控及品牌溢价能力能否被市场认可仍需观察。用ChatGPT4o生成了个贝壳金融城项目的效果图:
欢迎更多交流,扫码可获得四代建筑优劣势研究一份。
iKansh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