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6

评论

16

2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地球上一道南北贯穿的“刀伤”:缅甸地震的不幸与不幸

缅甸地震已经过去一周,但是灾害全貌至今仍未得知。仅仅是剖析地震本身,已经让我们感受到施加在缅甸人民身上的不幸。

很多人会想象地震破坏像水波一样,从震中向外一圈圈的减弱。但是根据震后烈度评估,此次地震的高烈度区却呈现出一条近乎南北贯穿的带状区域。这种“一条线”的破坏模式,和 2008年汶川地震惊人相似。当时北川县城距离震中映秀镇足有 100公里,两地房屋倒塌程度却几乎相同。这是因为地震能量总是倾向于沿着断裂释放,就像用巨斧在地表上划出深痕,而非均匀扩散。

图片

造成这场地震的实皆断裂带已经被反复提及,但是我们仍然着重介绍造成这场地震的罪魁祸首。实皆断裂全长1400公里,断裂从南到北贯穿缅甸,平直的走向非常有利于断裂扩展,甚至在有些地方会发生地震破裂速度快于地震波的超剪切破裂现象。缅甸地区每年的滑动在35毫米左右,其中有18毫米的滑动被实皆断裂带承担。1米以上的滑动量就可以造成7级以上的地震,也就是说,这里至少每百年就会有1个七级以上地震。在地震发生前,地质学家已经判断曼德勒附近是极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这次地震之后,仰光以南的安达曼海地区成为了缅甸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

图片


不幸的是,缅甸境内多条活动断裂带与人口密集区高度重合。而这种现象就正好与地质活动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断裂带活动形成的盆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理想条件;另一方面,主要水系的发育同样受断裂构造控制,这种特殊的人地关系格局导致缅甸大城市基本上都在地震的威胁当中。

曼德勒地区城市变迁就是典型案例。阿瓦从1365年到1842年5次成为缅甸的首都。1838年,一场地震破了阿瓦,紧接着1839年3月23日一场8级以上的地震严重摧毁,缅甸首都被迫搬迁到阿马拉普拉,十多年之后又搬到了曼德勒。阿瓦遗址曾经是曼德勒的热门旅游地,在这次地震中又被严重摧毁。

图片

除此之外,缅甸的气候也让这场地震造成破坏大幅增加。一周前中国还在经历断崖式的寒潮,但是对于缅甸这种热带季风气候而言,3、4月是一年当中最热最干燥的时候。最近一段时间,曼德勒地区白天温度能到37℃以上,而夜间的温度大约在27℃左右。实际上,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援与清理,许多废墟已经弥漫着腐臭的味道。

图片


上述这些,仅仅是在缅甸地震中不幸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当地脆弱的基础设施、瘫痪的交通以及混乱的政局,都会让震后救助难上加难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