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河市店铺招牌颜色一年一变,城管要求今年不得使用“红黑蓝”色,城市规划怎能沦为权力游戏

日前,河北廊坊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辖区内店铺招牌不得使用“红黑蓝”色,有关部门回应称系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而且是在有关文件还没出台情况下的“先行一步”。据商家反馈,去年底色还可以用红色,今年就不行了。南方周末评价此事时称:

公众所反感的,不是具体店铺招牌究竟是何种配色,而是基于蛮横行政权力粗暴干涉普通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的行为,和对城市规划毫无现代审美的整齐划一迷恋。权力的迷之自信,不独在追求“丧葬风”,哪怕是统一要求店铺招牌换成红色,同样是狂妄且无知的。

街道霓虹璀璨最抚世道人心,招牌各美其美才是人间烟火气。

    在商业繁荣的浪潮中,街道两旁的店铺招牌本应是城市烟火气的生动写照,是商家个性的彰显,更是市场经济活力的直观体现。然而,近年来,部分城市却上演着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统一店招”闹剧,以权力之手粗暴干涉市场经营自主权,不仅引发了广泛争议,更对城市营商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图片

一、案例聚焦:城市“美颜”下的招牌之痛

    河北沧州新华东路辅路街道的“黑底白字”招牌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城市统一店招乱象的一个缩影。原本五彩斑斓、风格各异的店铺招牌,被一夜之间换成了统一色调的“黑底白字”,这一举措不仅未能赢得市民和商家的认可,反而引发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吐槽:“这哪是招牌,简直是墓地风格!”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相关部门不得不连夜拆除这些“煞风景”的招牌,并允许商家自由选择新招牌的颜色。

    无独有偶,上海静安区常德路街道也曾上演过类似的“招牌风波”。为了打造所谓的“统一形象”,街道两边的店铺招牌被统一换成了“黑底白字”,结果却遭遇了网友的集体吐槽:“这是要把整条街都变成灵堂吗?”静安区政府虽然及时回应并责成整改,但这一事件无疑暴露了城市治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统一店招”的乱象并非一时一地的问题。从沈阳到西安,从上海到云南,多地都曾出现过类似“灵堂风”的招牌,均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和吐槽。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城市的形象,更让商家和市民对城市治理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二、影响剖析:权力任性下的多元损害

1. 对商家的伤害:经营自主权遭践踏

    店铺招牌是商家立足于世的品牌,是吸引顾客、展示特色的重要窗口。然而,部分城市却以“统一形象”“提升市容”为名,强行要求商家更换招牌,甚至对招牌的颜色、大小、样式进行统一规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忽视了商家的经营自主权,更让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独特的标识和竞争力。

    在河北沧州的案例中,商家们普遍反映:“黑底白字的招牌不吉利,影响生意。”一位经营小吃店的商户直言:“我的店是小吃店,红色招牌多喜庆啊,能吸引顾客。现在换成黑底白字,谁还愿意进来吃饭?”商家的声音虽然微弱,却道出了统一店招对经营自主权践踏的真相。

2. 对市民的影响:审美需求被忽视

    城市是市民生活的家园,店铺招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是市民审美需求的体现。然而,部分城市在推行统一店招时,却完全忽视了市民的审美需求,强行将个人的审美偏好强加给整个城市。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不仅让市民感到不满,更让城市失去了应有的多元文化和活力。

    在上海静安区的案例中,市民张先生就表示:“这些黑底白字的招牌看起来很不美观,完全没有考虑市民的感受。”市民的反馈虽然简单,却揭示了统一店招对市民审美需求的忽视和伤害。

3. 对城市形象的损害:形式主义下的自我否定

    城市形象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人才、投资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然而,部分城市在推行统一店招时,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以“统一”为名行“破坏”之实。这种短视的做法,不仅未能提升城市形象,反而让城市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和魅力。

    在河北沧州的案例中,原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街道,因为统一店招而变得死气沉沉。市民和网友的吐槽,无疑是对城市形象损害的最直接反映。城市治理本应是为民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举措,然而在这种形式主义的治理下,却成了对居民幸福感的破坏。

三、政策反思:法治精神缺失下的权力迷失

1. 法治精神的缺失:权力任性的根源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谦卑是最优的政务态度。然而,在部分城市的统一店招事件中,我们却看到了法治精神的严重缺失。相关部门在推行统一店招时,往往忽视了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公众意见的征集,以“文件还没出台”为由先行一步,这种“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底线被肆意突破。

    在河北三河市的案例中,城管部门要求辖区内店铺招牌不得使用“红黑蓝”色,然而这一指令却毫无可以援引的白纸黑字文件。这种“先行一步”的做法,不仅暴露了法治精神的缺失,更让公众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2. 权力自信的迷失:城市规划的短视与无知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活质量的关键。然而,在部分城市的统一店招事件中,我们却看到了城市规划的短视和无知。相关部门在推行统一店招时,往往忽视了城市生态的渐进更迭和多元需求,以“拍脑袋决定”的方式粗暴干涉市场经营自主权。

    在河北三河市的案例中,城管部门明令禁止店铺招牌使用“红黑蓝”色,这种教条式的做法不仅未能提升城市形象,反而让城市失去了应有的色彩和活力。城市规划本应是为民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举措,然而在这种短视和无知下,却成了对居民幸福感的破坏。

四、正能量呼唤:尊重多元需求,打造特色城市

1. 尊重商家的经营自主权:市场活力的源泉

    商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城市繁荣的创造者。尊重商家的经营自主权,就是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源泉。在店铺招牌的管理上,政府应尊重商家的选择和创意,鼓励商家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设计招牌,让店铺招牌成为展示城市多元文化和活力的重要窗口。

2. 倾听市民的审美需求:城市魅力的体现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魅力的创造者。倾听市民的审美需求,就是倾听城市的声音,就是提升城市魅力的关键。在店铺招牌的管理上,政府应广泛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让店铺招牌成为体现市民审美需求和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

3. 坚守法治精神:营商环境的保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在店铺招牌的管理上,政府应坚守法治精神,依法依规进行决策和管理,确保每一项决策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约束,防止权力滥用和形式主义的出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结语

    店铺招牌虽小,却蕴含着“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的微言大义。在店铺招牌的管理上,政府应尊重商家的经营自主权和市民的审美需求,坚守法治精神,打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的霓虹更加璀璨,让市井的烟火更加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