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古董盲盒”骗局,民警教你五招

“人家都有鉴定报告的,还能骗我这个老太婆?”日前,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民警快速反应,成功劝阻一起以“低价购古董”为名的网络诈骗案件,避免群众遭受高额经济损失。骗子以“抽奖式购物+高价鉴定费”实施精准诈骗,专盯热衷收藏的中老年群体。九龙坡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切勿轻信网络“捡漏”噱头,谨防掉入“鉴定费”陷阱。

3月15日,石坪桥派出所接到市民丁先生报警,称其母孙女士近日在某网络平台结识了“古董卖家”,其母被“几十元买古董花瓶,中奖可转手赚几十万”的话术蛊惑。对方声称,花瓶有一定几率为明清真品,但需缴纳近2000元一次的“专业鉴定费”,且费用不退还。

“我妈已经买了四五个花瓶了,光是鉴定费都要交接近一万元!”丁先生焦急地表示,家人多次劝阻无果,甚至引发激烈争吵。最终,丁先生选择向警方求助。

民警上门劝阻时,孙女士正在家中把玩着网购来的“古董花瓶”,爱不释手。“这几天听了专家的课,我感觉这次淘到‘宝贝’了,”面对民警的普法教育,孙女士起初仍半信半疑,“人家都有鉴定报告的,还能骗我这个老太婆?”

民警随即翻看孙女士的聊天记录,发现所谓“古董卖家”没有正规的销售资质,实则销售做工较差的仿古工艺品。

民警捧起花瓶,向孙女士指出这其中的“漏洞”:“这个成本价可能就10来块钱,加上运费都能赚你一笔,你去正规的工艺品市场购买,同样的价格可能做工还更好!”

经过半小时耐心劝导,孙女士终于意识到自己陷入骗局,当场删除了对方所有联系方式,表示一定不会去花钱做所谓的“鉴定”。

五招识破“古董盲盒”诈骗

1、警惕“天上掉馅饼”

所有声称“低价捡漏”“高价回购”的古董交易均涉嫌诈骗,尤其是要求预付费用的。

2、查验机构资质

国家认证的文物鉴定单位名录可通过文旅部官网查询。

3、拒绝私下交易

买卖古董应在正规交易平台或实体店铺完成,涉及金钱往来务必通过银行转账并留存凭证。

4、子女加强关怀

子女应当多与长辈沟通收藏风险,定期帮助其清理陌生好友,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

5、保留证据及时举报

如遇可疑交易,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报警求助。



记者 舒楚寒


责   编:沈晓军、徐瑞阳

审   核:覃蓝蓝、万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