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公平基金会数据显示,2011至2019年间最富裕与最贫困家庭的财富差距增大了50%。
2.心理学家发现,金钱不仅仅是支付账单的必需品,更承载着意义与信念,金钱话题有时是个情感话题。
3.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指出,年收入7.5万美元是财富能带给美国人幸福的阈值,超过阈值后,幸福感不再随收入增长而提升。
4.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年轻人往往更看重金钱,将其与“权力”和“自由”更紧密绑定,但同时也更易为钱焦虑。
5.科学家给出了几条与金钱健康地相处的幸福指南,如利他消费、体验至上和寸金寸光阴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设置星标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钱,money,这似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相当敏感微妙的话题,不同人对它有不同的态度,但真正谈论起钱来,有的话只能藏肚子里,有的话则要声情并茂地表达。
英国公平基金会(Fairness Foundation)基于数据指出:2011至2019年间最富裕与最贫困家庭的财富差距增大了50%。(此种分化在美国社会更严重。)心理学家根据研究成果发表见解:金钱不仅仅是支付账单的必需品,更承载着意义与信念,金钱话题有时是个情感话题。
如今学者专家们正努力围绕金钱揭示相关的心理学现象和原理。例如我们对金钱的认知形成于何时?又例如所谓健康或不健康的人-钱关系是怎样的?
若回顾心理学家的工作,我们会看到许多令人惊讶、有时甚至反直觉反常识的结论——它们可助我们用更多新视角去解读金钱与人心间的复杂纠缠。
金钱能买来幸福吗?
金钱能买来幸福,缺钱、亏钱会带来痛苦!不信你看脑成像:当人们遭遇财务损失或收到意外账单,其大脑活跃区域竟然与经历通常意义上的痛苦时(尤其是像被朋友孤立这类所谓的“社交性疼痛”)高度重合!神经影像也展现了人类“输钱的痛感>赢等量钱的快感”的心理偏见,即卡尼曼等人首先提出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现象。
进化心理学给出了合理解释:“人前显贵”其实是在展现“一种反映生存能力的可靠指标”;小家伙亲近掌握丰富资源的个体,不过是写进DNA的生存策略罢了。
但小时候形成的观念不会一成不变。由于年岁增长,由于经历诸如为人父母或遭遇破产等人生重大转折,人们的金钱观和财务行为模式都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同一家庭中成长的两个孩子,可能因其对父母财务压力(或挥霍行为)感知程度不同,加上性格和经历的差异,最终形成大相径庭的金钱观。
金钱面面观
年轻人更重财更焦虑
看性格,关道德,论万能
两性的金钱观差异
塞西尼还与同事研究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在回顾分析了100份相关论文后,他们发现:
男性倾向于将金钱视作权力和威望的象征,视作控制、影响、打动他人的工具。无论在富裕还是贫困国家,情况都如此。此外,男性对金钱的渴望普遍高于女性,且更相信财富能让自己更有吸引力、更受欢迎。
女性对金钱的态度更为矛盾复杂。一方面,她们更易因金钱而感到焦虑;另一方面,她们往往将金钱与安全感和爱相联。
不同的文化会塑造不同的金钱观吗?
这里的“WEIRD”代表西方的(W)、受过良好教育的(E)、工业化的(I)、富有的(R)、民主的(D)。WEIRD国家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非WEIRD国家则包括印度、墨西哥、南非等。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塞西尼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线索:那些将金钱等同于权力、地位和声望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冲动性、更低的亲和度,以及更明显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也就是更狡猾、更精于算计、更不择手段。
炫富不利于人际交往与合作
不过走向另一极端也未必就好。塞西尼等人发现,太不物质的人往往趋于保守型金钱观,往好听了讲是“精打细算”,说难听点就是“抠门小气”。这类人确实更少负债破产,但也更易陷入财务焦虑,甚至会出现过度、非理性的储蓄行为。
怎样与金钱健康地相处?科学家给了几条幸福指南
利他消费:有余钱时适当捐助他人,可提升幸福感。
体验至上:购买能让自己更快乐的经历而非实物。
寸金寸光阴:通过花费钱财来为自己省下时间,例如选择离家更近却收费更高的健身房,购买送货上门服务,必要时下馆子吃饭以免去烧菜洗碗的费时工作……
当然,上述建议都基于经济宽裕的前提。当生存都成问题时,所谓的幸福指南就成了“何不食肉糜”。
心理学家还发现,贫困会直接削弱认知功能,让人更难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而一次性的债务减免不仅缓解压力,还提升认知功能,能助人跳出贫困陷阱。
Psychology is revealing how to have a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