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丨年轻人钱包的AB面

“不是××买不起,而是××更有性价比”的段子,持续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一边是豆瓣“抠门联合会”小组数十万人研究“薅羊毛”,一边是某演唱会门票3秒售罄、潮玩盲盒卖到断货,年轻人嘴上喊着“穷到吃土”,行动上却把“该省省该花花”玩成艺术——省钱时像“人间计算器”,花钱时变身“人间撒币机”。
这届年轻人,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消费大棋?
(一)
是精打细算还是一掷千金?年轻人的钱包正过着AB面的人生。
图片
省钱界的“极限生存艺术”。一定程度上,年轻人的省钱技能已进化成“生活黑客”。外卖“凑满减”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豆瓣小组发明“电影票根当书签、奶茶杯改花盆”的“零成本”生活美学。某大学生晒出记账本:通过共享衣橱、积分兑换、二手交易,月均消费压到千元以下,省下的钱全存进“追星基金”。这届年轻人把省钱玩成技术活,正如网友调侃:“我们不是穷,只是不想为智商税买单。”
为热爱“千金散尽还复来”。在特定领域,年轻人的消费力足以撼动市场。穿拼多多39元T恤的粉丝手握上千元演唱会门票,手游玩家一边拼团砍价一边为抽SSR角色氪金成百上千却不带眨眼,潮玩展上00后直言“钱不是花了,是换成另一种形式陪着我”。兴趣指向、价值认同让年轻人更愿意“掏腰包”,从汉服织金马面裙到电竞设备,从潜水考证到烘焙私房课,他们用真金白银投票:“凡心之所向,千金不换。”
(二)
究竟是什么让这届年轻人把消费变成一门双面艺术?

现实课题催生“智慧消费”。这届年轻人在社会这门必修课里修炼出独特生存哲学——面对职场的流动风景、居住成本的现实考量、未来的未雨绸缪,他们像游戏玩家般将人生拆解为“生存副本”和“快乐支线”。日常消费能省则省,却在为未来投资时毫不手软。有人自嘲是“人间仓鼠”,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弹药,而偶尔的“挥金如土”,则是给疲惫生活的甜蜜补偿。
信息武装打破“消费黑箱”。当互联网撕开商品溢价的面具,年轻人化身“反套路战士”——买护肤品先查成分表,挑电子产品必看拆机测评,连网红餐厅都要扒出食材供应链。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迷信品牌光环,而是手持放大镜审视每件商品:“你可以贵,但必须让我知道贵在哪里。”从“被营销牵着走”到“用知识反收割”,年轻人正用信息平权重塑消费话语权。
消费即投票的价值观。年轻人开始用钱包书写新价值观——护肤品取代彩妆成为新宠,宣告“取悦自己才是顶级奢侈”;旅行花掉半月工资,因为“宁愿把钱花在拓展生命维度上,也不愿为虚假的人设成本买单”;二手平台交易量激增,证明“循环消费也能很酷”。他们逐渐拒绝为面子买单,却愿为情绪价值倾囊。就像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写的:“每次付款都是选择未来世界的模样,当然要投给值得的选项。”
(三)
我们该如何让“该省省该花花”这种双面消费观,成为可持续的消费行为?
个人修炼“消费高段位”。建立“多维消费账本”,将支出分为生存、投资、悦己等类别,用记账APP动态调整比例;掌握冷静时间条件对抗冲动购物,把心动商品晾三天再决定;开发“兴趣变现”技能,如汉服爱好者接妆造约拍、潮玩玩家做鉴定师,让爱好反哺消费。有博主晒出攻略:通过副业月入数千元,专门供养“诗和远方基金”,实现省钱与花钱的完美闭环。
商业破解促销“暗号”。名创优品联名故宫文创上线即破圈,证明“性价比≠廉价感”。随着基本物质需求的日益被满足,情绪价值逐渐成为市场的硬通货。商家需读懂年轻人“既要又要”的诉求:平替产品要有设计感,高端服务要能晒朋友圈,消费过程最好还能攒社交谈资——毕竟这届消费者的钱,更多地愿为“多重满足感”买单。
需求端倒逼供给端升级。年轻人的选择正在重塑市场规则:消费者抵制“雪糕刺客”后,部分高价雪糕品牌开始推出平价子品牌;小红书用户集体“扒皮”网红餐厅预制菜,倒逼餐饮业回归现炒现做。供给端亦在主动破局,不少国货品牌以“基础款+黑科技”突围,用百元价格提供千元品质。这场双向奔赴中,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定义好产品,企业则用创新回应“既要省得狠,也要花得值”的诉求。
当年轻人把每一次支付都变成对理想生活的投资,当企业学会用真诚替代套路,我们终将抵达这样的未来:省钱不必拧巴,花钱无需愧疚——因为所有消费选择,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答案:让物质服务于精神,让消费回归生活本身。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图片来源丨豆包AI

编辑丨陈婵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