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从“良”到“优”,作文成为范文。 数学更是从班级倒数,逆袭到前十! 英语基本满分,学校演讲比赛拿下全校前十。
1.
不刷题不报班只抓阅读,
娃一次次突破上限...
我们家在杭州,娃今年11岁,就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
当年,语文和数学零基础进入小学,英语倒是报过班给娃做了启蒙。还好一年级的学习还比较简单,娃平时的测试结果也还不错,总体来说娃还是挺自信的。
问题出现在二三年级,语文的字词量上升,数学计算题和应用题也出现了,娃的成绩开始出现了下滑。
第一个难关是数学,当时老师要求一节课的时间要做100道计算测试,娃的计算速度很慢,基本会剩下20道题做不完。
数学应用题对娃来说更是头疼,她看不懂题目,每次都需要我帮她做“阅读理解”,考试的时候没了我在身边,娃经常搞错题意,就算解出来了也只能给老师一个错误答案,然后老师还给她一个红叉...
娃在的学校很又正好很重视数学,出的习题会偏难一些。到了后来,娃甚至看到字多的应用题就开始畏难,觉得自己不行。
这就导致娃做综合卷的速度如同“蜗牛”,每次考试她才写一点,同学们已经翻到第二页做题了,这让娃慌了神,结果越慌越慢,试卷最后交上去总会有一页是空白的。
当时班上的同学们,据说一半要么提前学过,要么报过班。我们这个零基础入学的娃,劣势开始显现了。
当时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想让娃多练计算刷刷题,结果娃非常抗拒。本身做题就慢的她,题量上去了效率反而更低。
到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娃的数学跌落到班级倒数十名左右,成了“垫底娃”。
第二个难关是语文,娃的阅读和写作都不太好。当时底子实在有些差,阅读理解是娃的扣分项,如果测试能拿个“良”就算不错。
到了三年级开始写长作文,更是难过,她本身写字就慢,脑子里还没啥墨水,写出来的作文全是流水账。
想当然这样的娃在班里就是“背景板”,娃一年级养出的那点儿自信荡然无存。我们也很发愁,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鸡娃大军中,娃爸娃妈们互相打听着哪里的培训机构更好,有的给娃报了语文作文和小古文,有的报了三五个数学培训班,有的英语线上线下班两手抓。一年的费用少则五万,多则十万以上。
同学家长跟我说,花钱最不能省的,就是娃的教育。
我们也内心蠢蠢欲动,想要给娃报个班补补课,可是娃并不愿意配合,她厌烦去培训班学习枯燥的学科,在她的一遍又一遍叫喊中,我们打消了这个念头。
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网上刮起了一阵阅读风,包括老师也开始强调阅读对孩子的意义。我们也接触到了小花生网,发现大家都在做阅读打卡,社区里那些热爱阅读、自信满满的孩子,让我感觉看到了希望。
当时,我们也在跟娃的同班同学家长一起探讨学习经验,也会向高年级家长取经。其中,不少家长一致认同阅读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这样慢吞吞地读书,何时才能见效?不如送去补习班,立竿见影。”
可是事实是娃对刷题的非常抗拒,我也不想娃的童年只有一张张的卷子和一门门的补习班,这不是我想要的。
而且我认为,教育可不是一场百米冲刺,它分明就是一场马拉松。靠补习班催熟的知识,就像在沙子上建塔,根基不牢固;可通过阅读积累起来的能力,就像大树的枝叶,会越长越茂盛。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还是选择了阅读这条路。
如今,娃已经来到了五年级,顺利跨过了三年级“分水岭”,在分水岭上有些同学成绩慢慢掉了下去,我们却是不停的在进步。
当年的数学垫底娃,一次又一次的给了我们惊喜。从三年级开始,她从垫底冲上了班级中上水平,四五年级一直稳在班级前十左右。偶尔还有鼓舞人心的突破,五年级上半学期,娃的数学考得最好的一次排在班级第六。娃所在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区里是顶尖水平的,娃能在班里保持中上,我们已经非常满足。
语文的阅读理解早已“从良转优”,作文更是常常上榜,甚至被老师评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展现。
一直从小坚持原版阅读路线的英语,更是娃的强项,在学校演讲比赛上获得了全校前十的好成绩。
眼看着娃从垂头丧气到自信满满,娃的同学家长里认同的也越来越多,有人说我们家的教育方式性价比是最高的,既不报班也不刷题,娃的成绩还不错。
现在回头看看,我才惊觉阅读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影响了娃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甚至数学逻辑。语文的细腻描写、英语的流畅表达、数学的严谨推理,追根溯源,竟然都离不开阅读 。
我家的阅读角
2.
爱上阅读后,
娃的校内语数英开窍了!
成绩提高是阅读带来的意外之喜,但也在意料之中。
之前娃学习垫底的时候,我感觉非常的焦虑,甚至恨铁不成钢,到最后不的不接受娃是一个“不耐鸡”的普娃。
开始阅读之后,娃的成绩反而一天天在进步,孩子越来越自信,我也越来越坦然了。
因为阅读,孩子的阅读理解和作文不用愁。
语文方面的阅读,我为娃选的多是国内外获奖的书籍。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字精炼,描写细腻。孩子读得多了,笔下竟也渐渐有了些模样。
因为喜欢阅读,让娃开始关注到好的文字要优美,也要注重细节。
当时,娃的语文老师推荐了一本《泰戈尔写给孩子的诗》,我时不时的会跟孩子一起读几遍,感受里面优美的语句。
《泰戈尔写给孩子的诗》
三年级的时候,娃也尝试着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上写诗,虽然没有获奖,但是她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加上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娃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娃最爱的还有罗尔德达尔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玛蒂尔达》,这位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的作品,构思奇特、情节紧凑,娃情不自禁的看了一遍又一遍。
《玛蒂尔达》
董宇辉多次推荐的《人间值得》,这本书娃也非常爱看。这本书全是金句,读完感觉心灵被洗涤了。如果你感到生活很累,就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充满了我对娃的期待,愿她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人间值得》内页
这些优美的文字,对娃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她偶尔写出特别喜欢的句子,也会迫不及待跟我分享。
后来,娃的作文里经常能出现这样的句子:
这些精彩的描写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都是她读过的书里那些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在她脑海里生了根,发了芽。
你们看,阅读对语文的影响,可不只是积累几个词汇,它更能塑造孩子的思维。孩子读得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去观察生活、怎么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甚至能让文字充满情感和画面感 。
因为阅读,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过关了。
好多人都觉得数学就得靠刷题,和阅读没啥关系。但我从孩子身上渐渐发现,数学成绩好的孩子,往往阅读能力也很强。
分数——用披萨的分割来理解 几何——用建筑和自然中的图形来认知 逻辑推理——用侦探破案的方式训练
妥妥的普娃,靠着坚持阅读,数学成绩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娃苦恼的应用题,更是迎刃而解。
因为说到底,数学问题的本质是阅读理解。
比如这么一道题:“小明有12颗糖,他给了小红3颗,又给了小刚一半,请问他还剩多少?”
之间娃的阅读能力很弱,可能就忽略了 “一半” 指的是 “剩余糖的一半”,而不是 “最初 12 颗的一半”。
后来,随着她的阅读能力加强,一下子就能抓住关键信息,把逻辑关系理得清清楚楚。
因为阅读,娃的英语从来不需要我操心。
娃从五岁开始英语启蒙,我们给她养成了听读的好习惯,她每天会利用碎片时间听虚构故事。上了小学后,除了保留听读的习惯外,也会捧起书看非虚构绘本。
娃现在的听读材料主要来自喜马拉雅
那些虚构故事里的角色说着地道的英语,情节还特别有意思,孩子听多了,口语不知不觉就流利起来了。
至于非虚构绘本,则为娃打开了另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她看到了广袤的科学世界和奇妙的人文景观。
其实英语阅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
一是虚构故事能培养语感,孩子听多了,自然就能模仿里面的语调、节奏,甚至能学到那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
二是非虚构阅读能拓展认知,那些科学、历史、地理类的绘本,能让娃的表达不仅流利,还特别有深度。
娃的校内英语常常获得满分,更是在全校演讲比赛中拿下前十,演出英语版《白蛇传》也毫不怯场。
《白蛇传》英语剧本表演
现在,我家娃能轻松阅读各种题材的英文读物,还能绘声绘色地给我复述《wings of fire》里的情节。这种能力,可不是靠死记硬背单词就能有的。
3.
如何帮娃培养阅读爱好,
我有一些小心得
我们家的阅读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今天我把这几年带娃做阅读的心得做一些总结,希望能帮到大家。
1. 如何选书?关注老师和同学们的推荐
在娃开始愿意接受看书这件事后,后面我们再精挑细选更适合孩子的故事书、国内外获奖书籍,把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一点点提高。
娃看的书籍主要来自老师推荐、同学推荐和娃自己挑选。
语文老师平时也很关注孩子的阅读,经常会分享一些适合孩子的国内外获奖书籍。
有时候同学之间也会讨论最近在看的书,娃回家也会跟我们提起,要求买来看看。
比如《写给孩子的诗》、《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玛蒂尔达》就是语文老师推荐的,有老师把关质量自然不用担心。
娃的数学老师也推荐过不少数学读物,娃最喜欢的是《可怕的数学》,这套书她有时候会笑得前仰后合,甚至会津津有味的跟我们讲解里面的内容。
《可怕的数学》内页
我们也会带娃一起去图书馆,一起挑选她感兴趣的书籍。
我们从图书馆借过《小银和我》,娃最初是被富有意境封面所吸引,上面的一句话也让她爱不释手:“每个人的生活里,喜悦和悲伤就像小银的两只耳朵,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娃借回家后时常翻看,在续借了一次之后,娃说我们买下这本书吧,我实在太喜欢了。我想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吧,碰上喜欢的书,像极了吃糖的快乐。
《小银和我》
当然也会出现书明明很不错,但是娃不爱看的情况。
数学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数学绘本36册》、《数学帮帮忙》,这两套书虽然不错,可是娃并不爱看,甚至把看书当做一项任务去完成。
还有语文老师推荐的《呼兰河传》,我们带娃去图书馆借回家看,结果娃看了一半说不喜欢,看不下去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从来不强求,娃不想看可以随时停下。
我认为,可能是目前娃的理解能力跟书籍还不匹配,或者无法跟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与其逼着孩子看完,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有些事等长大了就好了。
2. 没时间阅读?20分钟不嫌少,40分钟不嫌多
娃读的私立学校有一点好,晚上没什么作业,时间上很宽裕。
娃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书,配着零食,津津有味的边看边吃。阅读对她来说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休闲方式。这样娃能看个20分钟不成问题。
然后晚上的7点到8点,是我们家的学习时间,娃会完成学校作业和妈妈牌作业(一般是12-32题的计算训练,再外加一道专题训练),并抽出15分钟做英语阅读保温。
洗漱后上床到睡觉前,又是娃的阅读时光,一般她会看一会故事书作为睡前读物。这个时间大概也是20分钟左右。
这样算下来,我们家每天的阅读时间在40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时间不长但是重在坚持。
有时候晚上要写语文作文,花的时间会长一些,那我们阅读的时间就缩短一些,并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读完多少章。
毕竟,周末还有大把的时间给孩子阅读。
如果孩子生病了,我们也会让她先好好休息养病。
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其实相对“佛系”,并不会严格控制时间,纠结每天多读一点少读一点。
在我们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只要娃愿意,想看多久都行。20分钟不嫌少,40分钟不嫌多。
如果因为给孩子压力,而导致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那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家里没有电视机,孩子每天闲暇的时候,我们会带着她阅读、画画、收工或外出游玩。
对于娃来说,她很乐意阅读,因为这是一种放松的形式,跟大人刷手机没什么区别。
娃最近的阅读读物
3. 娃不爱看书?试试口水书、漫画书
娃从小做英语启蒙,我们走的是听力先行的路子,这就导致娃不太喜欢看书,更习惯去听书。
怎么能让不爱看书的娃爱上看书,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
于是,我们试着买回来一些趣味性比较高的口水书,漫画书。像《米小圈上学记》、《爆笑校园》,结果这些我们看起来没啥营养的口水书,娃一下就爱上了。
这些书好像有魔力一样,娃一遍又一遍的看,乐得停不下来。
虽然这些口水书网上褒贬不一,里面的情节在大人看来很无厘头,但是确实激发了娃的阅读兴趣。
这些口水书、漫画书,娃看得很轻松,对她来说轻松又易读,是很不错的消遣。
当然,我们严格控制着家里口水书的数量,只要有个2套就足够了。
就这样,娃从不爱看书,慢慢到爱上看书。
到后来,看书已经成为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鼓励娃的阅读积极性,我们也设置了一些小奖励。
最初,每看完一本书,我们会给娃奖励一块钱的零花钱。后来,娃自己要求取消过年红包,她要通过看书自己挣。于是,我们把看完一本书的奖励提高到了两块钱,娃的积极性更高了。
《爆笑校园》内页
现在我家孩子已经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有时候看她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一坐就是半天,我还得去催她休息休息。
她读的书也越来越有深度,从最开始的童话故事,到现在的文学名著,从简单的绘本,到科学专著。
每读完一本书,我都能从她眼睛里看到不一样的光彩,和她聊天,也能感觉到她的见解越来越独到 。
我常常在想,教育的真正意义,可能不在于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有对终身学习的兴趣。
而阅读,恰恰就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好途径 。
灯光下,阳台的躺椅上,到处都留下过孩子阅读的身影。阳光透过窗外的树叶,洒在她身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这画面,就跟她当年作文里描写的一模一样。
阅读的种子早就种下了,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
花友家娃和同学
最后,花友@听小宝 家的阅读书单 我们给大家收集好了 欢迎进群领取
-The End-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加入小花生 欢迎对教育有热情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