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428 篇文章
家有儿女初长成,是一件满载着未来希望的喜事,然而,越来越多的儿童家长为青少年问题焦虑:“医生,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长大了突然像变了个人,我该怎么管教呢?”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的心。近年来,青少年霸凌、残害以及自杀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就诊于心理精神科门诊的少年儿童剧增。如何陪伴青少年走过青春期的迷茫和脆弱,依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科学知识,家长需要再次启用呵护婴儿的智慧和耐心。
人生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是出生后第一年的婴儿期,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个快速生长期。一般情况下,女孩在 10 - 12岁、男孩在 12 - 14岁进入青春期,身体会随后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此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女孩平均每年身高增加约 8 - 9cm,男孩每年增加约 9 - 10cm 。同时,性发育启动,女孩表现为乳房隆起、阴毛出现、月经初潮等;男孩则是睾丸容积增大、阴茎增长增粗、出现阴毛、遗精等。
青春期,男孩女孩越来越不一样了,在体型、相貌、声音等方面会出现明显的性别特征,也就是第二性征。男孩肌肉发达、声音变粗,女孩脂肪丰满、声音尖细。随着身体的变化,孩子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性格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变得独立、叛逆、情绪不稳定,社交关系上更加注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
青春期的少年儿童,看似高大叛逆,身心都如人生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婴儿期”一样脆弱。他们正经历着第二次“心理出生”:从儿童世界“分娩”到成人世界,面对陌生的规则、复杂的情绪和汹涌的欲望,却毫无经验,就像婴儿初到人间需要父母温柔托举一样,青少年也需要家长以“呵护婴儿”的智慧重新介入。
01
生理与心理的“错位生长”
身体
激素波动让身高、外貌趋近成人,甚至可能比父母更高大。
心理
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25岁才发育成熟,情绪控制、风险预判能力仍如“半成品”。
困境
外界默认TA是“小大人”,但内在的迷茫、矛盾却堪比婴儿面对陌生世界时无助。
02
青春期的“心理婴儿期”特征
婴儿期
用哭闹表达需求,依赖父母满足生存需要,探索世界时频频跌倒。
青春期
用愤怒/冷漠掩盖脆弱,渴望独立又害怕失去安全感,尝试成人规则时屡屡碰壁。
婴儿期和青春期本质相同,都在用不成熟的方式,适应全新的人生阶段。
01
像解读婴儿哭声一样,翻译“青春期的沉默”
场景
孩子放学后锁门不理人,问“怎么了”只换来“别烦我!”
婴儿期启示
婴儿哭闹可能是饿了、困了、疼了,青春期“沉默攻击”的背后,或许是考试失利、同伴矛盾、外貌焦虑。
行动指南
不用逼问孩子 “你到底怎么了?”,尝试说“你好像心情不太好,需要妈妈陪你发呆会儿吗?”
观察到食欲骤减、失眠、反复擦洗身体等这些非语言信号,提示孩子可能遭遇了校园欺凌或体型焦虑。
02
像对待婴儿学步一样,允许试错
矛盾点
家长希望孩子“别走弯路”,但青春期正是通过试错学习规则的阶段。
婴儿期启示
婴儿摔跤100次仍鼓励TA继续走。青春期孩子熬夜、交友不慎、沉迷游戏时,也需要设定安全边界内的试错空间。
行动指南
用“缓冲带”代替“禁止令”,说“再和那群人玩就别回家” 是错误的做法。科学的做法,可以说“妈妈尊重你的朋友,但周末门禁10点是底线,需要你遵守。
复盘过往事情要避免羞辱还在,例如,孩子因攀比偷买手机后,与其责骂“学坏了”,不如引导思考:“如果重来一次,除了偷钱,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03
像回应婴儿依恋一样,重建青春期安全感
青春期安全感危机
如果没有学习好生理卫生知识,月经初潮、遗精等身体变化可能会带来羞耻感,性意识萌芽也可引发自我怀疑。
婴儿期启示
婴儿通过母亲的拥抱建立对世界的信任,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用新方式传递“无论你变成什么样,我们都爱你”。
04
父母行动指南,用科学知识解读青春期变化
对女孩说,长痘痘说明你的身体在努力适应激素变化,妈妈青春期时也为此烦恼过。
对男孩说,梦遗是成长的勋章,爸爸第一次遇到时还以为自己生病了。
创造“安全提问”环境,如在车内、散步时不经意提起:“你们班有人开始谈恋爱了吗?你怎么看?
将青春期视为“心理婴儿期”,绝非让家长包办一切,而是要像训练婴儿独立进食一样,教育、鼓励、培养和训练孩子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吸毒、自残、网络暴力等是必须干预的事情,考试焦虑、失恋、友谊破裂等青春期迷茫需要更多的温柔陪伴。鼓励孩子自主安排一些自己的事情,如零花钱花费、假期旅行、访亲探友等。
1.叛逆是成长的胎动,婴儿踢打母亲子宫是为出生蓄力,青春期顶撞父母是为独立练习。
2.听懂比说教更重要,婴儿通过母亲的眼神读懂世界,青春期孩子通过父母的倾听确认自我价值。
3.父母的情绪稳定,是TA最好的摇篮,婴儿在平静环境中学会微笑,青春期孩子终将在父母的包容中学会与世界和解。
综上所述,青春期不是一场父母、子女需要比较输赢的战争,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携手前行。在人生成长的历程中,青春期宛如一场独特的风暴,给亲子关系带来诸多挑战,需要用爱心和理解来铸就成长桥梁。父母用呵护婴儿的初心,再陪孩子再“出生”一次,就迎来了孩子长大成人的曙光了。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儿科 徐灵敏 主任医师
好书推荐
为了传播儿童健康知识,让家长学习到更多育儿知识和技能,也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好习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徐灵敏主任医师撰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科普图书《儿科急诊急症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46436.html》,为2019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93161.html》姊妹篇。本书从如何防治“可怕的婴儿猝死综合症”开始,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急诊急症的防治原则,以及如何面对发热、惊厥、大小便异常、哭闹、声音嘶哑等儿童常见急症。被评选。您可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