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喜报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顺利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

2025 年 4 月 2 日,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第三十九次执委会顺利召开,会议对2024年度第三批次 153 家单位进行讨论并投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痛中心经过层层考核验收,成为首次申请认证通过标准版的 22 家单位之一,这是我院心血管疾病救治的重要里程碑,为区域防治树立了新标杆。


图片

(胸痛中心总部考核现场)


我院胸痛中心由心血管内科、急诊科、介入导管室组成核心单元,承担关键诊疗。众多相关科室及部门构成辅助单元,提供支持保障。此外,签约社区卫生机构、急救中心等合作单元,共同构建协同救治网络。


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严峻,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披露,每年约 350 万人因心血管事件离世,令人痛心的是,近半数患者在发病 1 小时内未能得到有效救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于 2023 年 8 月 31 日正式启动胸痛中心工作,全院高度重视,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严抓质量,畅通绿色通道,不断提高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救治能力。


夯实制度根基,规范救治流程

在制度建设方面,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各岗位职责、优化救治流程,建立时钟统一、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等关键制度。这些制度为胸痛救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图片


强化人员培训,凝聚救治合力

培训覆盖院领导、中层干部、医技护药人员以及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全面且系统的培训,不同岗位的人员对胸痛救治形成统一认知,从诊断标准到治疗方案,从急救流程到协同配合,大家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为高效救治凝聚起强大的合力。


图片


完善硬件设施,助力精准救治

完善院内标识指引,方便患者快速就医;购进先进设备,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硬件支持。清晰明了的标识让患者在紧急就医时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科室,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先进的设备则为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科学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推动医联体协同,拓展救治网络

为构建高效的协同救治体系,医院积极推动三级医联体协同。通过义诊、演练等方式,提升整体救治水平。医联体各成员单位之间紧密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胸痛救治的网络进一步拓展,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与急救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并实施培训,让院前急救环节与院内救治能够更加紧密地衔接。


图片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高效管理

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智慧急救平台,创建 “胸痛救治时空走廊” 数字中台,集成 “心电一张网” 远程传输系统,实行心内科专科医师 24/7 云端值守制度,并构建 “值班医师初筛 - 心内二线复核 - MDT 决策” 三级响应机制。在时间管理方面,建立北斗医疗授时系统,实现救护车、急诊科、导管室、CCU 的秒级时钟同步;开发 “时间银行” 管理系统,对 Door-to-ECG、Door-to-Needle 等 11 个关键时间窗进行数字化追踪,精确把控救治的每一分每一秒。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胸痛救治更加高效、精准。


图片




一系列创新举措成效显著。我院成功构建 “院前预警 - 云端决策 - 极速响应” 三位一体救治体系,将 Door-to-Balloon(DTB)时间从基线 120 分钟大幅压缩至 70 分钟以内,降幅达 41.7%,远超国际心血管病协会(ACC)90 分钟的金标准。医院实施 “时空折叠” 策略,为 高危 STEMI 患者开辟 “双绕行” 通道(绕行急诊科与 CCU),直达导管室,创建 “救护车 - 导管床” 无缝衔接新范式,DTB 时间最短仅 21 分钟,平均用时 31 分钟。


这一成果不仅体现在救治时间的缩短上,更体现在患者预后的改善。多科室联动打破了决策孤岛,降低了转运风险,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 1.3 天,并发症率也显著降低。


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优化救治流程,提升救治能力,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各社区卫生机构如果有意加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痛中心联合救治体系,可与胸痛中心办公室联系。

联系人:王育兵

联系电话:010-69007781


编辑&责编 | 业务拓展部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