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出生的小伙伴,科技馆喊你来过生日啦!

上海科技馆品牌活动“遇见@科学家”:每月选出一位当月出生的杰出科学家,举行“科学家主题月”活动,以“科学家及其成就”为主线,通过该科学家科研成就相关主题的科学课程、科学表演、科学列车、达人带你逛、生日派对、线上推广等形式,多方位展示、多渠道传播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科研成就和科学理念,打造“科学家明星”,营造全民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本月庆生派对的主角是
1913年4月13日出生的
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国豪
图片
在中国近代桥梁工程浩荡长卷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李国豪。这位将毕生心血浇筑成共和国钢铁脊梁的土木巨擘,以计算尺为笔,以方程式为墨,在八十八载春秋里书写了一部跨越时空的工程史诗。武汉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大桥......这一座座声震海内外的大桥从李国豪院士的纸笔间走进现实,为中国的腾飞之路构筑起生生不息的血脉。
李国豪院士与同济大学有着深厚的缘分,今天的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心绿地上正伫立着一尊他的半身铜像,慈祥而深邃地注视着往来学子。从16岁时考入国立同济大学到归国后辗转回到母校执教,再到出任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院士用独创的力学理论打破国际技术壁垒,以师者的襟怀培育无数工程精英,谱写了中国土木工程从追赶到领跑的壮丽史诗。
上海科技馆正在进行闭馆升级改造,我们积极开展外部合作,诚邀30位与李国豪院士同一天生日(4月13)的幸运观众,于4月12日(周六)前往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参与科学家生日会活动,探索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科学奥秘。
活动报名方式,请见文末。

浦江立基,莱茵淬剑
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在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莲塘村的一个客家家庭。1929年,在说服父亲同意自己继续学业后,16岁的李国豪来到上海,从一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同济大学。2年德语学习后,李国豪升入本科并选择学习工科,虽然身处乱世,家境贫寒,他仍发奋学习,坚持完成了5年本科学业,于193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是同济大学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后留校担任助教。
图片
1936年,毕业之前的李国豪
图源:同济大学
1938年秋,受同济德籍教授推荐,李国豪暂别同济,赴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以本科全优成绩获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李国豪的博士学位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通过答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翌年论文发表在《钢结构》杂志上。当西方学者仍受困于桥梁振动方程时,李国豪独创的“二阶理论”犹如闪电劈开迷雾——他以东方哲学的整体思维重构微分方程,将复杂的振动系统简化为可解的力学模型。由此,“悬索桥李”的称呼不胫而走,而这一年,李国豪年仅27岁。
李国豪在德国留学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远隔重洋的故土也正顽强抵抗着日军的侵略。尽管在异国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但李国豪始终记挂着战火纷飞的祖国。多年以后,他回忆说,最难忘的就是等待回国的那段日子。
图片
李国豪的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证书
图源:同济大学档案馆

风雨如晦,造桥兴国
二战结束后,李国豪便迫不及待地携妻子叶景恩与新出生的儿子踏上了回国的邮轮。辗转法国巴黎、马赛、越南西贡(近胡志明市)等多地,李国豪一家终于成功回到上海。1946年8月,李国豪重返母校同济大学,出任土木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国豪迎来了施展才华的黄金时期。1957年深秋,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李国豪在简陋的临时实验室里,构建出了中国首个桥梁风洞模型。经过三个月的昼夜演算,他独创的“桁梁扭转理论”横空出世,证明了并非桥梁结构的设计有问题,而是风振频率导致了大桥的晃动。这项突破不仅保住了长江大桥的原设计,时至今日,其理论框架仍在港珠澳大桥监测系统中运行。
图片
1982年李国豪与他的桥梁小组
图源:上海科协
在李国豪担任上海市政协主席期间,曾多次向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呼吁,中国必须自主设计建造上海南浦大桥。他提出的迭合梁结构斜拉桥方案经专家评审后被选为最后的实施方案。
图片
1990年,李国豪(左二)听取关于南浦大桥科研情况的汇报
图源:同济大学
1991年11月19日,上海南浦大桥顺利竣工通车。这座凝聚了中国智慧与汗水的斜拉桥犹如一条巨龙盘旋于黄浦江上,不仅实现了几代上海人“一桥飞架黄浦江”的夙愿,也标志着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图片
即将合龙的南浦大桥主桥
图源:澎湃新闻

春风化雨,国之英豪
1977年,李国豪复出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百废待兴,有希望也有挑战。上任后,李校长重点做了两件事:其一,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由原来的理工医文兼具的综合型大学转为土建型专门大学。李国豪提出,要将之转变为以土建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其二,李国豪提出,要恢复同济大学过去的特色之一,也就是恢复与德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械的传统联系,采用德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之一。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出了八项措施,如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设置的课程,率先实行学分制等,这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举。就这样,李国豪以其恢弘气魄与出众才华,运筹帷幄,令同济成为今日国内外公认的一所理工医文管理兼具的多学科重点大学。
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翁智远,是上世纪40年代同济土木系的学生。他至今仍清楚记得,时为系主任的李国豪在新生入学仪式上的一番讲话:做学问,好比造桥,桥基不稳,地动山摇。工科学生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再艰苦也要咬牙挺过来,千万不能做“思想懒汉”。
李国豪的教学最大特色是启发式,他曾多次告诫年轻教师不要当“保姆”,惟有启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他鼓励年轻人勇挑重担,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对后辈在他的论文基础上有所发展而取得的成绩,他都以十分赞许的态度,加以肯定和推荐。
在他的关心、培养、提携下,他的助手们在思想、业务上都得以迅速成长,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在退居二线以后,他仍多次呼吁学校要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让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委以重任,并指出这是同济大学的希望所在。
李国豪先生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同济校园和桥梁事业。他主持创办了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专业,先后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在此领域的中文教材《钢结构设计》和《钢桥设计》。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81年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学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从一名贫寒农家少年到国际桥梁权威,李国豪用智慧和赤诚跨越江河湖海,用坚守托起万千学子,在动荡岁月里为中国桥梁事业筑起一座精神丰碑。


生日派对第一弹

 同济大学校史馆参观讲解 
同济大学校史馆名为“同创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侧,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外形仿照20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女生宿舍设计,于2007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落成并投入使用,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1986届校友刘创捐赠300万元人民币,同济大学投资650万元人民币建成。校史馆以“面向未来的同济文化体验中心”为主题,力求体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大众,展示学校建校的发展历程,传递同济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弘扬同济传统与同济文化。
在空间布局上,校史馆首层定位为品牌体验,二层为品牌历史,三层为品牌文化。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粕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日派对第二弹

 科学家寄语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群芳为4月13日出生的寿星们送上科学家寄语、生日祝福、亲笔签名生日贺卡及“遇见@科学家”定制生日文创纪念品。

胡群芳

图片
胡群芳,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室主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现任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专委会委员,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协会地下管线专委会副主任(供水管网首席科学)、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专委会副主任等学术机构任职。
长期致力于城市生命线工程市政管网运行安全与防灾研究,在城市生命线工程病害智能诊断与监测预警研究中有系列创新性成果,已成为我国在此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上海市重大项目3项,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领军项目计划、第三届“城市之星—上海城乡建设交通青年人才发展计划”杰出青年(提名)、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同济大学青年英才/青年骨干计划等人才资助。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EI检索94篇),主参编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1部,出版学术专著9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7项,研发技术列入水利部国家行业技术推广目录,成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5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


生日派对第三弹

 科普讲座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群芳将为寿星们带来科普讲座《城市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网韧性安全防灾》,介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与防灾,管护我们美好的城市!


活动报名
点击下方链接


生日派对日程

- 活动时间 -
2025年4月12
13:45—16:00

- 活动流程 -
13:45—14:00 
签到

14:00—14:45

同济大学校史馆参观讲解

14:45—15:00

科学家寄语
15:00—16:00

《城市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网韧性安全防灾》科普讲座


- 活动地点 -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建议从四平路1239号正门进)



活动报名

1、活动实行实名制预约报名,报名时请填写真实姓名、身份信息与联系方式,以免影响您的后续活动行程。

2、生日派对活动对象仅限4月13生日,8周岁以上观众,以身份证(或其他有身份证号码的证件)上的日期为准儿童及家长请携带身份信息参与活动。
 
3、报名信息提交成功后,工作人员会择期通过电话确认报名成功,请留意接听。

4、本次活动场地停车不便,建议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为避免入校排队时间太久,建议提前错峰进校。

5、参加活动的所有观众请于2025年4月12日(周六)13:45前,至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史馆一楼大厅签到入场,本场活动免费。

6、未成年人需由监护人陪同,陪同人员限1名。


鸣谢:感谢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校史馆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内容整理 | 李今        

编辑 | 小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