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实务 | 被执行人财产明明在,为何法院终结执行?一文说透关键!

图片

许多胜诉当事人手握判决书,却在执行阶段遭遇“终本”裁定,为何法院会做出这一决定?


一、终本≠执行终结:法院按下暂停键的三大理由


终本(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法院因客观障碍暂时中止执行的程序性裁定,而非实体终结。其法定条件包括:


财产查控穷尽:通过系统查询存款、车辆、不动产等;


财产无法处置:存在权属争议、多重查封或变现困难;


信用惩戒到位:对被执行人采取限高、失信等措施。


实务中,终本的核心原因有三:


财产“空壳化”:房产被抵押、车辆已转移、股权遭冻结,看似有财产,实则无执行空间;


程序“卡壳”:被执行人隐匿行踪、财产线索断裂,执行程序陷入僵局;


效率“妥协”:法院面对海量案件,需阶段性清理积案,但保留随时恢复执行的权力。


二、四大现实困境:为何财产在手却难执行?


1. 权利瑕疵:财产被“层层加锁”

典型案例:李某房产被银行首封,拍卖后需优先清偿抵押债务,剩余资金不足覆盖本案债权。


关键点:法院仅能处置无争议、无优先权的财产,轮候查封者需等待“前序解锁”。


2. 处置成本:执行的经济账


困境场景:王某公司股权评估价值为负,拍卖无人问津,法院投入远超债权金额。


启示:特殊资产(如冷门设备、负债股权)可能因成本过高被暂缓处置。


3. 恶意逃债:被执行人的“隐身术”


惯用手段:


假离婚转移房产至配偶名下;


通过亲友账户收取经营收入;


长期失踪、拒收文书拖延执行。


法律利剑:查实转移财产者可追究拒执罪,最高面临7年刑责。


4. 查控盲区:系统与人力的限制


漏洞清单:


现金、珠宝等动产难以追踪;


微信、支付宝余额易被忽略;


境外资产需跨国协作,程序复杂。


三、破解终本僵局:三步激活执行程序


第一步:财产续封——守住执行底线

期限清单:


财产类型 查封期限 行动节点

银行存款 1年 提前60日申请

车辆、设备 2年 留存书面记录

房产、土地 3年 定期联系法官

风险提示:脱封等于“开门揖盗”,财产随时可能流失。


第二步:线索挖掘——做自己的“执行侦探”

调查路径:


关联人追踪:核查配偶、子女近期购置的房产车辆;


消费痕迹筛查:从社交平台(抖音、朋友圈)捕捉高消费证据;


商业行为监控:通过企业信用系统查询新设公司、股权变动。


法律工具:申请律师调查令,调取银行流水、支付平台账单。


第三步:多维施压——逼出“隐身老赖”


信用惩戒:限高令(禁乘飞机高铁)+ 失信曝光(同步芝麻信用);


刑事威慑:提交转移财产证据,推动拒执罪立案;


心理博弈:终本后被执行人警惕性降低,适时提出分期还款方案。


四、终本后的权利清单:你的底牌仍在手中


终身追索权:发现新财产可随时申请恢复执行,无时效限制;


持续高压:限高、失信措施终身有效,倒逼被执行人主动履约;


和解窗口:终本后双方心态趋缓,更易达成以物抵债、分期付款协议。

图片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请点个【赞】【在看】多谢你的阅读
作者:广东贤方律师事务所 黄律师(微信/电话:158 1380 5736)

希望本文能为您在执行案件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