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核素治疗篇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如何建立有效的肿瘤筛查体系,提高对特定肿瘤(如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等)的筛查敏感度,使更多潜在适合核素治疗的患者被及时发现?

核心观点一:强化高危群体早筛意识。

观点解读:通过科普宣传让大众了解“早发现可治愈”,比如前列腺癌早期治愈率超 95%。同时培训基层医生识别疑似症状(如阵发性面红、腹泻提示神经内分泌肿瘤),促使高危者主动参与筛查,打通早诊“最后一公里”。

核心观点二:建立标准化多学科筛查流程。

观点解读:制订从初筛到确诊的明确路径,比如 PSA 异常→ MRI → 穿刺活检。同时组建包含影像科、肿瘤科等多领域医生的团队,快速分析复杂病例,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反复奔波,缩短确诊时间。

核心观点三:精准锁定高危人群筛查。

观点解读:针对不同癌症特点,明确筛查重点人群。例如,前列腺癌关注中老年男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结合家族史及激素异常症状。通过年龄、性别、遗传等风险分层,减少盲目筛查,优先覆盖最可能患病群体。

核心观点四:分层使用针对性筛查工具。

观点解读:不同癌症采用不同筛查组合。前列腺癌先用 PSA 血液检测和直肠指检,异常者进一步用精准核医学检查(比如 PSMAPET-CT);神经内分泌肿瘤通过血液指标初筛,再结合生长抑素受体PET-CT显像。阶梯式筛查既节省资源又提高准确性。

核心观点五:普及核素显像等精准技术。

观点解读:推广68Ga-DOTATATEPET-CT 等“肿瘤追踪”技术,这类检查能通过标志物让癌细胞在影像中显形,尤其适合检测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隐匿病灶。加强基层医院培训,让更多医务工作者了解核素显像等精准技术适应证及价值 (基层医院无核医学科,需要考虑可行性)。


问题2:在诊断过程中,如何准确评估肿瘤细胞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能力,以便选择最合适的核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核医学检查直观评估肿瘤摄取核素能力。

观点解读:通过 PET 或 SPECT 等影像技术,结合放射性示踪剂(如18 F-FDG,  68Ga-DOTATATE 等),能直接看到肿瘤摄取核素示踪剂的情况。比如PET-CT可同时显示肿瘤位置和代谢活性,帮助判断哪些区域适合核素治疗,减少误判。结合核医学检查、受体检测、生物标志物,全面分析肿瘤特性。比如神经内分泌肿瘤需同时看68Ga-DOTATATEPET 结果和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确保核素治疗精准有效,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问题3:如何借助先进的诊断设备和技术,对肿瘤的代谢状态进行评估,为核素治疗的疗效预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核心观点:SPECT/CT、PET-CT、PET-MR 评估肿瘤代谢活性,预测核素治疗反应。

观点解读:PET-CT 通过注射含放射性糖类的示踪剂(如 18 F-FDG),能清晰显示肿瘤消耗葡萄糖的活跃程度。代谢越高的病灶对核素治疗可能更敏感,治疗后若代谢值(SUVmax)下降,提示治疗有效。甲状腺癌常用放射性碘治疗。SPECT/ CT可同时观察肿瘤形态和摄碘功能,若病灶摄碘能力较强,说明适合核素治疗;反之则需调整方案。针对特定肿瘤开发核医学分子探针(如前列腺癌 18 F/ 68Ga- PSMA 探针),能精准标记癌细胞表面的靶点。这类影像可筛选适合核素治疗的患者,并预测药物能否准确作用于肿瘤。


问题4: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如 131I、89Sr、223Ra等)具有不同的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肿瘤类型、分期、转移情况等)和身体状况,精准选择最适宜的放射性核素进行治疗?

核心观点:根据肿瘤类型选择核素,甲状腺癌用 131I,恶性肿瘤骨转移选 89Sr 或 223Ra。

观点解读: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能特异性吸收碘,因此131 I可精准摧毁病灶;恶性肿瘤骨转移(如前列腺癌、乳腺癌)中,89Sr 能缓解骨痛的同时抗骨转移,223 Ra则能延长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两者各有侧重。


问题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时,怎样确保粒子的植入位置和剂量精确符合治疗计划,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核心观点一:量身定制治疗计划,软件优化剂量覆盖。

观点解读:根据肿瘤大小、形状和周围器官分布,用 3D 建模技术设计专属治疗方案。通过专用软件模拟粒子分布,确保放射剂量既能完全覆盖肿瘤又快速衰减,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健康组织。

核心观点二:影像实时引导植入,术中调整确保精准。

观点解读:手术中通过 CT、超声等影像设备实时监控粒子植入过程, 就像“导航” 一样精确定位肿瘤位置。如果发现粒子位置偏移,医生能立刻调整植入方向或深度,确保每颗粒子都准确到达肿瘤内部,避免误伤周围正常器官。

核心观点三:术后即刻扫描验证,动态修正治疗方案。

观点解读:植入完成后立即进行 CT 扫描,将实际粒子分布与计划图对比。发现剂量不足区域可及时补种粒子,过量区域则标记观察,如同“施工验收”般严格把关,确保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问题6:对于一些对射线相对不敏感的肿瘤,如何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与核素治疗,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核心观点一:核素联合化疗提升肿瘤辐射敏感性。

观点解读:化疗药物能改变肿瘤细胞状态,让它们更容易被核素释放的射线杀伤。比如化疗先缩小甲状腺癌或骨转移瘤体积,减少肿瘤“挡板”,后续核素药物就能更集中作用于剩余癌细胞,提升杀伤效率。

核心观点二:核素联合放疗缩小病灶促吸收。

观点解读:对体积大的肿瘤,先用外照射放疗缩小肿块,改善内部血流。后续核素药从分子水平清除残余病灶,增强整体疗效。

核心观点三:核素联合靶向药精准调控微环境。

观点解读:靶向药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改变癌细胞周围环境。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用 PRRT 核素治疗时,配合生长抑素类似物,能让核素在肿瘤内停留更久,延长杀伤时间,相当于“精准锁敌 + 延长火力”。

核心观点四:核素联合免疫治疗激活全身防御。

观点解读:核素杀死癌细胞时会释放抗原,相当于给免疫系统“报点”。此时用 PD-1 抑制剂解除免疫细胞的“刹车”,让它们更高效清除残余肿瘤,形成局部治疗 + 全身免疫响应的双重打击。

核心观点五:个体化组合方案匹配不同肿瘤特性。

观点解读:根据肿瘤类型和患者情况灵活搭配疗法。例如,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用 223 Ra核素靶向骨病灶,同时用雄激素阻断药物抑制全身癌细胞生长,形成“多 线围剿”策略,提升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问题7:在核素治疗过程中,如何实时监测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核心观点:核医学显像动态追踪药物分布。

观点解读:通过 SPECT 或 PET 技术,像“实时摄像头”一样观察药物在体内的流动路径。这些成像能清晰显示药物是否精准聚集在病灶部位,还是误入其他器官,帮助医生判断药物代谢是否正常,及时调整后续用药策略。


问题8:核素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和药物干预,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减轻不良反应的影响?

核心观点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用升血药。

观点解读:核素治疗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需每周抽血检查,若数值过低,医生会开具升血细胞药物(如“升白针”), 同时患者需住消毒病房、减少探视,避免感染风险。

核心观点二:消化道反应用止吐药 + 调整饮食。

观点解读:恶心呕吐是常见反应,医生会开具止吐药(如昂丹司琼)。饮食建议少食多餐,选择粥、面条等清淡食物,避免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问题9:对于接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康复期间如何进行辐射防护,避免对周围人群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危害?

核心观点一:单独居住并保持安全距离。

观点解读:患者应单独住一间房,尤其要远离孕妇和儿童。接触他人时保持 1 米以上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因为治疗后短期内体内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辐射影响他人,安全距离能有效减少辐射传递。

核心观点二: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并定期复查。

观点解读:治疗后 1 个月内尽量少去商场、医院候诊区等人多场所。同时需定期检查体内粒子活性和分布,医生会根据结果调整防护措施,确保辐射量始终在安全范围内。


问题10:部分患者在核素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等。怎样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核心观点一:普及核素治疗知识,提升患者对核素治疗的认知。

观点解读:通过图文手册或视频,向患者说明治疗原理、预期效果和常见不良反应。比如解释“辐射主要作用于病灶,对其他器官影响小”,让患者了解科学原理,知道如何配合防护措施,减少因误解产生的恐慌。

核心观点二:医护人员主动沟通,提供心理支持。

观点解读:医护人员主动关心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治疗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消除患者对未知的恐惧。比如告诉患者“治疗后的乏力是正常反应,一周左右会缓解”,能有效减轻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问题11:在筛查过程中,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准确判断肿瘤性质、分期及转移情况,以确定是否适合核素治疗?

核心观点一:综合影像学检查定位肿瘤及转移情况。

观点解读:通过CT、MRI、PET-CT或131 I 显像等特殊手段等明确肿瘤位置和大小、 制订分期,同时指导活检穿刺部位。例如甲状腺癌用 131 I显像,既能发现原发病灶,还能探测转移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核心观点二:实验室指标辅助判断肿瘤特性。

观点解读: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指导生化指标的选择,如血液检测肿瘤标志物(如 AFP 提示肝癌,CEA 提示肠癌)和激素水平(如甲状腺功能指标),帮助判断肿瘤类型和进展程度。指标异常可提示肿瘤活跃性,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三:病理活检是核素治疗的必要依据。

观点解读:穿刺或手术获取肿瘤组织,明确肿瘤类型和恶性程度。例如,低分化癌可能对核素不敏感,而高分化甲状腺癌常适合 131 I 治疗。病理结果直接决定能否采用核素治疗。

核心观点四:多学科评估制订个性化方案。

观点解读:由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分析检查结果,评估肿瘤分期、转移范围及患者身体条件。例如,肺癌骨转移患者需判断转移灶数量和位置,再决定是否用核素靶向治疗。

核心观点五:全面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

观点解读:需综合肿瘤生长速度、核素摄取能力、基因特征等生物学特性。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若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则适合 177 Lu-DOTATATE等治疗。


问题12:针对不同类型的核素治疗(如 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89Sr治疗骨转移等),如何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特殊并发症, 如 131I 治疗后的唾液腺损伤、89Sr 治疗后的骨髓抑制等?

核心观点:严格评估病情,精准控制核素剂量。医生根据患者肿瘤大小、转移情况等制订个性化剂量方案。

观点解读:① 131 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并发症的预防:刺激唾液分泌保护腺体。治 疗前含柠檬片或嚼无糖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形成“冲刷效应”减少放射性碘在唾液腺的沉积,预防口干、味觉改变等问题。②多喝水促排泄,减少辐射损伤:接受 131 I 治疗后,患者需大量饮水并频繁排尿,通过尿液快速排出多余的放射性物质,降低对膀胱、肠道等器官的辐射伤害,类似“冲刷排毒”。③高风险人群重 点监测器官功能:有肺病者用 131 I 时需定期查肺功能,发现纤维化迹象及时干预。 ④治疗前查血常规,用药预防骨髓抑制:使用 89Sr 前需检查血常规,骨髓功能差 者需调整剂量。治疗后若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可提前使用升白针(G-CSF)促进造血,同时补充高蛋白饮食增强免疫力。骨转移患者用 89Sr 后每周验血,发现 血细胞骤降立即输血或暂停治疗。⑤全程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从用药前的全面体检到治疗中的副作用监测,医生会根据患者实时反应调整策略。例如出现严重骨 髓抑制时,下一疗程可能减少剂量或延长间隔。


问题13:目前哪些先进的检查技术可以更高效地筛查出适合核素治疗的肿瘤患者,为核素治疗争取最佳疗效?

核心观点:SPECT/CT 和 PET-CT 精准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筛选适用患者及特定核素治疗的靶向筛选。

观点解读:SPECT/CT 和 PET-CT 既能显示肿瘤代谢活跃程度,又能看清具体位  置,帮助医生快速锁定适合核素治疗的病灶。通过检测 PSMA(前列腺癌标志物)、 HER2(乳腺癌标志物)等靶点,分子影像技术能判断肿瘤是否携带核素药物可攻击的“弱点”。例如 PSMAPET 检查可筛选适合 177 Lu 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大幅提升治疗针对性。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排版丨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