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载千秋·同根同祖|曾为文字始祖所植 这颗“绿色的国宝”讲述生生不息的文化故事

距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30余分钟车程,仓颉庙内46棵千年古柏郁郁葱葱,其中最大、最古老的柏树——仓颉手植柏就在这里。

仓颉庙相传为黄帝时期造字圣人仓颉的葬地和纪念地,被誉为“中华汉字之源”。庙内千年古柏平均树龄3000余年,是全国三大古庙古柏群之首,被专家称为“绿色的国宝 活着的文物”。其中,“仓颉手植柏”是国家公布仅五棵有着5000年树龄的古树名木之一,被专家誉为“文明之根”。

图片
仓颉手植柏(陈锵 摄)

“此柏高16米,腰围7.8米,根围9.9米,被誉为‘文明之根’,也叫‘长寿树’。”仓颉庙景区讲解员刘雨涵说。2020年,仓颉手植柏籽种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遨游太空。

仓颉手植柏旁,一棵小树挺立生长。仓颉庙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敏说:“这是古柏的种子掉落后长成的,距今也有十二三年时间了,小树苗生长状况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渭南市、白水县出台了《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编制了仓颉手植柏“一树一策”保护方案,精准保护古树名木。如今,白水县在仓颉庙安装了电子化设施,可以实时监测古柏生长情况。

经过5000多年岁月洗礼,仓颉手植柏依旧静默矗立,无声地讲述着文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

来源|央广网
记者|陈锵 侯凯奇

监制|杜扶阳
制作|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