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颅超微创,“小球囊”助老人摆脱“天下第一痛”!

延安市人民医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 注


不开颅超微创,

“小球囊”助老人摆脱“天下第一痛”!


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杨海贵主任的带领下,成功为一位遭受三叉神经痛折磨多年的患者实施了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术后患者面部疼痛消失,手术效果显著。


三年前,王大娘右侧面部出现刀割样剧痛症状,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后,确诊为右侧三叉神经痛,此后一直服用卡马西平片缓解疼痛,但随着时间推移,药效逐渐减退,近一月来疼痛愈发严重,极大影响了日常生活,遂再次来院就诊。

图片
图片

神经外科主任杨海贵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评估既往治疗方案后,决定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但考虑到患者高龄,既往还有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度肺功能下降等基础疾病,在全麻下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手术风险极高。经神经外科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为王大娘行微创手术——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

图片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杨海贵主任带领神经外科团队在手术麻醉科苏鸿莉主任团队的护航下,准确定位疼痛触发点,经C型臂X光引导下从患者口角旁穿刺,将一个微球囊导管放入三叉神经半月节,缓慢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从而阻滞神经纤维痛觉传导。整个手术过程仅用时30分钟,术后患者自觉疼痛消失,效果立竿见影。

术后第二天,杨海贵主任查房时,王大娘揉搓着自己的右侧面部高兴地说:“以前这半边脸不敢触碰,一碰就会像刀子割一样疼,不敢吃饭、刷牙、洗脸,现在终于不疼了。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

图片


科普时间

01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疾病,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患者常在喝水、刷牙、洗脸、说话、抚摸面部时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被描述为电击样、刀割样或烧灼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40岁以上的人群尤为常见。这种疾病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由于其剧烈的疼痛和频繁的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02

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

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最常用的初始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等,这些药物主要通过稳定神经元膜,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来缓解疼痛。卡马西平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有效率可达70%以上。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头晕、嗜睡、疲劳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可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目标不仅是缓解疼痛,还要尽可能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俗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三驾马车”。

其中,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通过面部穿刺将球囊导入到三叉神经半月节部附近,对三叉神经进行压迫以达到治疗目的。该手术有效率较高,且能保留神经的正常功能。尤其适合高龄、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或对开颅手术恐惧的患者。

03

PBC手术有哪些优势?

安全性高:手术全程在短暂全麻下进行,患者几乎感受不到疼痛或不适,大大提升了手术体验。

无需开颅:与微血管减压术相比,PBC避免了开颅的风险,创伤极小,更适宜高龄及体弱群体。

恢复快:整个操作仅需20至30分钟,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麻醉清醒后疼痛即完全消失。总体有效率已经达到90%以上,获得疼痛长期缓解的患者可达到70%左右。

低风险:相比其他手术,PBC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术后一天即可出院,对患者身体负担小。

适应症广泛:对各种原因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均有效。

灵活重复治疗:即使疼痛复发,PBC仍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其重复治疗效果优于射频等技术。同时,对各种外科治疗方法失败的患者,进行微球囊压迫技术治疗仍有效果。





感谢您的关注

  • 供稿:寇欣(神经外科)

  • 编辑:吴晓娇(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