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9260拟修订,低地板城市客车有望焕新升级

图片
日前,工信部启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结构要求》(GB19260-2016)修订意见征集。此次标准的修订,将进一步规范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技术标准,为推动无障碍交通设备普及、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供重要支撑。

顺应老龄化与电动化双重需求    


图片

自2017年实施以来,GB19260-2016在规范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技术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对该标准进行修订,既是积极响应适老化出行的民生需求,也是顺应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提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18.8%。未来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趋势或将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适老化无障碍交通出行服务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课题。

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作为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出行难题的关键交通工具,其推广应用不仅能提升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性,更是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加快推广低地板公交”要求的具体实践。GB19260-2016标准的调整,正是以制度保障的形式回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出行需求,为特殊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铺就“畅通之路”。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是驱动标准革新的另一关键因素。早期,受传统驱动桥布局的限制,低地板客车难以实现全平地板设计,这使得车内空间利用和通行便利性都存在一定局限。随着轮边驱动、模块化电池等新技术的应用,车辆结构设计迎来革新,车厢内后轮罩间通道宽度已超越现行国家标准,不仅为轮椅通行和停放创造更充足的空间,还实现车辆安全性与空间利用率的双重跃升。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对电池布局、轻量化材料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标准体系与时俱进,在车辆结构、部件配置等方面为新技术应用提供明确规范。

一位客车行业专家分析称,由于现行标准的部分技术指标缺乏强制约束力,对低入口与低地板的技术定义存在模糊地带,导致生产制造端在创新研发和既有车辆改造上动力不足。此外,全平地板车型研发成本较高,使得市场上符合无障碍要求的车型供给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适老化出行需求。

上述专家进一步指出,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协同效应使得修订工作的紧迫性更加凸显。通过细化相关技术指标,强化技术规范,有望从制度层面打破无障碍公交发展的瓶颈,切实解决老年乘客“上车难、乘车难”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的技术水平、产品供给和服务质量也将实现系统性提升。

图片

修订内容或将围绕三大核心方向    


图片

结合GB19260-2016现行标准与行业发展趋势,若该标准拟修订,或将围绕无障碍服务升级、新能源技术适配及执行漏洞补缺3大核心方向,对车辆结构、性能参数、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

在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方面,针对现行标准中低地板与低入口客车定义模糊导致的“准低地板”车型投机问题,修订或将通过量化指标清晰划定两类车型的技术边界。例如,明确低地板客车必须实现“全通道无障碍设计”,即从前乘客门至最后轴中心线区域完全无踏步;低入口客车无踏步区域则严格限定为“从前乘客门至驱动桥前的乘客门后立柱”,并对非无踏步区域的踏步级数及高度差作出更严格约束,杜绝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设计;同时,进一步细化适老化专项指标,如降低一级踏步离地高度、提高车门宽度下限,提升后轮罩间通道宽度,以及新增车辆侧倾角度限制、车门自动升降速度,增设轮椅区防滑装置与导盲语音系统等,从而提升特殊群体出行便利性。

在车辆性能与安全配置方面,修订工作或将强化场景化分类管理,根据不同车型的使用场景,对底盘悬架、车身升降系统等关键部件提出更精准的技术规范;同时,补充新能源专属安全规范,例如增加碰撞防护设计标准、明确车身骨架强度与电池舱防火隔离要求等,以提升车辆安全性与舒适性。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适配方面,修订工作或将填补现行标准的技术空白,为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供规范指引。具体而言,修订将重点细化电动化底盘结构要求,明确规定电池平铺布局的底置空间预留标准,以及轮边驱动系统与轴向磁通电机的能效标准,以此引导企业采用轻量化材料和模块化设计;同时,将详细规定电池包安装技术要求、防护等级及热失控隔离装置等关键要素。此外,针对现行标准中未涵盖的自动驾驶设备(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的安装位置与防护要求,修订将明确传感器布局规范,确保其与低地板车体结构的兼容性,并对电池管理系统、远程监控技术等提出具体要求,推动车辆与智能公交系统深度融合,为未来无障碍出行数字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推动低地板城市客车市场扩容    


图片

GB19260-2016的修订,立足老龄化加剧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的双重需求,通过技术参数的精准调整和内容体系的细化完善,将破解现行标准执行中的痛点,为城市客车电动化转型与无障碍普惠化发展提供更具约束力的技术框架。

“发展低入口、低地板城市客车已是大势所趋。”客车行业专家任诗发指出,2024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低地板公交车占比提升至44.6%,成为新能源客车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从供应端来看,目前我国主流客车企业已有大量低地板城市客车的应用案例,并且低地板化车型已由原先10米以上向8米以下及微循环公交车型拓展。2025年,低地板及低入口依然是新能源客车主要发展方向。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也释放出明确信号,众多代表委员纷纷提议要大力发展无障碍车辆。在此背景下,作为无障碍车辆的重要一员,低地板客车将成为客车企业今后研发和生产的重点新能源客车品类。

从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客车新品公告来看,低入口及低地板城市客车在各类新能源客车上榜总量中的占比接近50%,这足以证明车企在布局新能源低地板、低入口公交车方面的力度正在持续加大。随着GB19260-2016修订工作逐步推进,预计将进一步释放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的市场需求,对促进新能源低地板、低入口城市客车销量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预测,政策与需求的共振效应将推动低地板城市客车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同时,随着国标的修订升级,对适老化、无障碍功能的要求将更加严格,这将促使地方政府加速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老旧车辆,从而激发低地板车型的采购需求,推动低地板城市客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此外,国标技术参数的优化将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在轴向磁通电机、轮边驱动系统、智能悬架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进而提升我国客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文: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刘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