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隐匿于自然的宝藏,绽放杯中芬芳

图片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桌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清新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轻抿一口,满是自然的清新与活力。午后,伴着慵懒的时光,红茶的醇厚在舌尖散开,为生活增添一抹温暖的色调。茶,就这样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你可曾想过,这一杯杯风味各异的茶汤,都源自同一棵神奇的植物——茶树。今天,就让小食带大家一同深入探寻茶树的世界。

图片


01

溯源茶树



茶树的起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传说在远古时期,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氏好奇之下,便采摘了更多叶子研究,这便是最早关于茶树的记载之一。早在1935年,就有学者对声称在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各国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后,普遍认为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是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图片

茶树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早期,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是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地质演变和气候变化影响,茶树出现同源分居现象。许多茶树因无法适应剧烈的生态变化而灭绝,而幸存下来的茶树,由于地理和气候差异,加之繁衍过程漫长,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型。再经过人工杂交、引种驯化以及选种繁育等,茶树变异加大、复杂性增加,最终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的茶树资源。




图片



02

茶树的自然“画像”



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株高一般在1.5—5.0米,野生种株高可达10米以上。其嫩枝无毛或者有稀疏微毛,幼茎柔软,呈青绿色,着生茸毛,茎的顶端和腋处均有芽分布。主枝明显,侧枝生长初期受到一定抑制。


茶树的叶子为单叶互生,呈椭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叶长5—20厘米、叶宽2—8厘米。叶片革质,富有光泽,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带有锯齿。嫩叶背面被茸毛,随着叶片成熟逐渐脱落。茶树叶片分为鳞叶、鱼叶和真叶3种。鳞叶呈黄绿色或褐色,质地较硬,有茸毛和树脂;鱼叶呈黄绿色,侧脉不明显,一般生长于树梢基部;真叶变异较大,以卵形和椭圆形最为常见。茶树叶有叶柄,长0.5—1.0厘米,呈半圆形,近轴面有凹槽或无。

图片

茶树花常1—4朵生长于叶腋,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气味。花直径2.0—5.5厘米,属完全花,包含花托、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花萼呈绿色,分2轮排列,内轮2片、外轮3片,长和宽均为0.4—0.6厘米,先端圆或呈倒卵形,膜质。花瓣为白色,5—7瓣基部连合,有时还会有副瓣,位于花萼与花瓣之间,花冠直径4—5厘米,最大可达7—9厘米。每朵花含有200—300个雄蕊,分两轮排列,外轮雄蕊高于内轮雄蕊;花丝细长,上端呈椭圆形,基部扁平,3—5个结合成一组。雌蕊位于雄蕊群的中央,子房由3—5个心皮组成,中轴胎座,每个心室着生4个胚珠,花柱有“丫”形孔道,柱头分裂,一般有3个分叉,呈“丫”形。

图片

茶树果实为宿萼蒴果,呈扁球形,成熟时从背缝线裂开。种子形状差异较大,颜色有黑褐色、棕褐色、油黑色等,直径12—15厘米,千粒重在1000克左右。




图片



03

茶树的生活“偏爱”



茶树喜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却又耐阴,对光照强度有一定要求,适度的遮阴有助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升。在古代,有位茶农在自家茶园旁种了几棵大树,偶然间发现树荫下的茶树,叶片更为肥厚,茶叶制成后香气更浓。这一发现,让人们渐渐意识到茶树的这一特性。茶树怕旱,不耐寒,低温会对它造成冻害。同时,茶树怕盐碱,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保水与保肥力强的酸性土壤中,土壤pH值以4.5—6.5为宜。此外,茶树既喜欢高山环境,在丘陵平地也能良好生长。

图片

历经岁月的雕琢,茶树从深山密林中走来,以其独特的姿态融入人类生活。它不仅为我们呈上一杯杯沁人心脾的茶汤,更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东方雅致的茶艺中,还是在西方午后茶的惬意时光里,茶树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其生长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烙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图片




责编、排版:赵钰

审核:郑莹

终审:龙颖